2019-01-09

如何认识中国文化,如何在文化中更好地生活……

有很多我们几乎天天都用的词,但未必清楚它的真正意思,比如说文化。习惯上,我们觉得文化好像就是知识的意思。最开始,说一个人有文化,就是说他识字,让大家都识字,就叫普及文化;现在的文化程度,是说一个人的学历情况。对文化这个词的另一类理解,是泛指经验和习惯,做什么事情,各行各业都可以说自己形成了文化。按照地域,各地都有饮食文化:粤菜文化,鲁菜文化,川菜当然更是文化,还有火锅文化和麻辣烫文化。喝茶有茶文化,喝酒有酒文化,那么吃粽子,也该有粽子文化了,于是,关于粽子里该放枣还是该放肉的辩论,好像就是文化争议了。何况,连在夜市上卖油炸臭豆腐,宣传口号也是“传承中华传统臭豆腐文化”。

按照本书说法,用起文化这个词来,像做菜放味精,频繁到了滥用的地步。文化这个词,泛滥到了这个程度,是不是有点儿开始不对劲了?所以,我们有点儿怀疑:文化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它究竟有什么样的形式和作用?《文化不是味精》这本书,讲的就是这件事。

本书的作者是阿城。说起他的身份,真是很多重。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起中国文学界轰动的小说《棋王》《孩子王》的作者,是与侯孝贤、李安、田壮壮、陈凯歌这些大导演长期合作的编剧和艺术顾问,还是中国美术界知名的摄影师、画家、策展人,同时,也是文化项目策划者和民俗学家。各个艺术门类,阿城几乎都涉足,而且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画家和导演,几乎都对阿城推崇备至,说他是通人,是传统精英文化的传承者。

照作家王朔的话说,“阿城的见识显然在我辈之上。要是全国每人都必须追星,我就追阿城。”这些中国各个艺术领域里的代表人物谈论文化话题时,常常会引用阿城的观点和判断。因为他的文化思索,并非基于某种学术理论,而是来自对中国现实的理解和艺术创作实践,既简洁明了,又直抵要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阿城的文化观点,在影响着中国文艺界。

《文化不是味精》这本书是2016年版七卷本《阿城文集》的第六卷,这套文集是由阿城亲自选编的。值得一提的是,在他自己编选文集的过程中,还要求把过去发表时删去的字数,都用方块重新标注了出来。本书所收入的六十余篇文章都是首次集结,共分为六个板块,分别是:文化专题、电影评论、绘画和摄影评论、音乐评论、人物评述和散文杂文。

这些文章的形式,既有图书的前言、评论文章、散文,又有专访、讲座稿和对话录;内容也是旁征博引、触类旁通,从中国文化的历程,散射到当代电影、中国文学,从刘小东、陈丹青的油画到陕西农民的剪纸艺术,从相机镜头光圈如何调整,到音响器材的动态范围,既有宏观视角,又充满了细节,生动地反映了阿城广泛的艺术活动和知识构成。而贯穿其中的线索,正是他对中国文化的系统认识与解读。

关于“什么是文化”这个命题,阿城整整思考了三十年。1985年7月,他在《文艺报》上发表了一篇叫做《文化制约着人类》的文章,从高于文学、绘画、电影等具体艺术门类的视角,讨论了文化如何影响中国人的生活。那篇文章在当时的文艺界和理论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被认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化讨论热”的起点之一。其后,随着广泛参与世界文化交流,阿城对文化的思考不断系统、深入和清晰。他近年评论文学艺术的许多文章,包括对民俗学的研究,都与他的文化命题息息相关。

文化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制约着人类。近代以来,对于中国的文化反思,往往因为急于改变落后局面,围绕着该如何引进西方文化改造中国文化来展开。阿城则认为,中西文化的发生和发展,各有不同的面貌,虽然说可以进行交流,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并不能互相指导。

这个结论,来自于下面这三个问题,也是我们这期音频要重点讨论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文化的本意是什么,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认识文化,当然首先要认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具有什么样的要素和特点?第三个问题:既然说文化制约着我们,那么身处中国文化中,应该如何处理自己与文化的关系?

第一部分

首先来看看文化的本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在阿城的定义里,文化就是用规范的、文明的方式维系人际之间、利益体之间的关系,文化在社会中发挥着维持稳定的基础作用。

文化这个词有很多种定义,阿城从文化的作用出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是指人与人、集团与集团间的一种关系。所以,文化是个大概念,既不等同于知识,也不等于各行各业对自己的修饰。关于像使用味精一样滥用文化这个词的做法,阿城觉得,最不恰当的例子就是“军事文化”,因为与文化的本意完全相反。在阿城的观察里,文化这种关系,含义非常明确,就是与冲突斗争的“武化”相对立。

武化产生于文化之前,是一种原始的本能关系。在二十多年前,阿城曾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了名为《常识与通识》的系列文章,其中介绍过诺贝尔奖得主、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康拉德·洛伦茨对人类本性的研究。现代动物行为学认为,人类的本性根源在于动物性,其中,以攻击性最为重要。攻击性是用于侵犯同类、对抗同类的战斗本能。这一本性,在人类社会中以暴力、掠夺和压迫等形式广泛存在。如果对这样的人类本性做后天道德判断,那么武无疑代表着恶。武化的逻辑就是:只要我的力气大、实力强,就可以把你的资源都抢过来,你没有办法保护自己。

那么文化呢?就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发展和建立起来的抑制攻击本性的方法,通过对社会伦理法则的广泛遵从,形成文的关系,实现长期和平共存。在文化这个词里,文字的本意就是花纹,引申为人类按照一定规则制定的制度和契约;化字的含义,可以参考过去的一句话,叫“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上”,是说这种东西本来不是血液里有的,是后天融入的。也就是说,文的内容,并非人的本能,是后天规定出来的。文化的过程,就是经过化的方式,使人类的行为细节,包括思想细节,都逐渐符合文的要求。

所以,按照阿城的解释,说一个人有文化,并非是说他有知识,而是能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处理成文,而不是武。这里就需要说一说阿城的个人经历了。

他生于1949年,高中一年级下乡插队,一去十一年,到1979年才回到北京。整个青少年时期,他对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武化景象的记忆深刻而沉痛,了解了这些,我们也就能理解,他为什么要一直思考中国文化这个命题。他举例说,那时候,街道居委会的老太太们是既没有知识又武化的,谁家的门都是一把推开就进,根本没有敲门征得同意这样文的概念。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家附近的餐厅告示上写着“本店不打骂顾客”,我们现在觉得好笑,但在那时,饭店打骂顾客是常见现象。他觉得,那个时代的人际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就是完全的武化,以至于有着几千年文化历程的国家,曾一度连请、谢谢和对不起,都要重新学着去说。

所以说,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绝不是修饰性的味精,而且是维系稳定的基础,是人们安身立命的保障。这个作用非常明显,比如说,许多人坐在一个屋子里争论问题,如果实行武化的丛林法则,争着争着可能会打起来,就会有人走不出去了;只有文化的关系,才能保证每个人的安全。2016年迪士尼的热门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里,设定了一个所有哺乳动物都进化出高级智能的世界。能让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同处一座城市,遵守一样的社会规则,动物建立了权利平等的关系,就是实现了文化关系。片子里,动物中了“午夜嚎叫”的毒,变回自然界里的野兽,我们觉得这是退化,是因为承认了动物作为社会人的身份,这种身份,就是文化身份。相反,我们遇到不懂敲门、随便干扰公共秩序、你看他一眼他就恶狠狠地质问“你瞅啥”的行为,会觉得比动画片里的动物难以接受,这种不基于种族而是基于观念和行为的认同标准,就是文化认同。

说起文化认同,我们还常听到文化多元性的说法。承认文化多元,就是承认国家地区间、民族间的不同文化可以平等交流和共存。这就需要区分文化与文明这两个不同概念: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水平,主要包括所积累的经验和科学技术等,有统一的价值标准,具有程度高低之分,是一元性的。所谓拿来主义,指的是拿来先进文明在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果。落后就要挨打,也是指军事文明的落后。文化则因为不同人群、不同环境,拥有不同的风格和特征,文化有强势和弱势,但不能武断区分高下,也不能生硬移植。在多元的人类文化中,我们当然还是最关心中国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具有哪些要素?

第二部分

阿城在探究中国文化构成时,主要分析了由儒家传统制定的文化秩序和生活观念中的世俗精神。

中国文化里,最显著的因素当然是儒家思想。这还是要从孔子说起。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在他眼里,当时的文化局面是“礼坏乐崩”,已经快要变成糟糕的武化时代了。他的理想社会,是周代早期的社会,因为周初建立了文的制度,既有秩序又发展旺盛。在儒家的文化构成里,最首要的是建立和维护秩序。这一秩序以伦理为根本,家族内部人人要遵从血缘决定的伦理,相应的,在政治中就要遵守政治伦理,每个人都要依据由所处地位所规定的权利义务行事。

孔子认为重建文化的路径,是制礼和作乐。礼是文化关系的规范,身处不同的社会等级,要遵守不同的礼仪,不能越雷池半步。音乐是实践礼、抑制本性的重要手段。孔子时代还是巫术时代,孔子反对巫术手段,靠音乐来调节人的精神状态。我们读《论语》就知道,孔子在课堂上,总是一边讲课一边弹琴唱歌,像脱口秀节目,这就是在帮助学生进入听课的精神状态。

中国文化的最明显特点,是产生了孝的概念,孝在西方语言里几乎找不到对应的单词。孝并不是自然本能,自然界生存法则很残酷,动物一旦衰老,就失去了资源分配的资格。由儒家提出的孝的概念,正是为了抑制这种动物本性,建立牢固的秩序。从社会关系上说,当时的孝是一种老年保险制度,将后来出现的社会化养老分散到了不同的家庭里去,朝廷就可以不具体负担了。“人人都有老的时候”,所以孝这个概念,看起来对所有人都有利,特别有人情味儿,很容易被广泛认同。而且孝还能延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将有亲疏、有等级的儒家文化观念潜移默化地推广开了。

在古代,孝的义务里包含着对君主的忠诚义务,所以皇权乐于使用儒家的文化系统调整社会关系。后世观察儒家文化要素,发现它们因为早熟而被严重异化。特别是宋明时期的儒家,将孔子的思想改得面目全非,比如,被后世反感的“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这样的说法,出自宋儒道学家,与孔子的孝道无关。儒家文化的主要问题,是被异化的问题。

阿城在对中国文化的观察过程中,非常强调另一个文化要素:世俗精神。他的观察是,中国文化有艰深的形而上学内容,但本质上是世俗性格和世俗精神。儒家思想负责着中国的文化秩序,世俗精神则负责中国人的生活质量。所谓世俗,就是专注于现实生活,非常迷恋生命。在小说家余华的代表作《活着》里,主人公福贵经过坎坷苦难的一生,在晚年失去了支撑他生活的人和信念,虽然既没有希望也没有信仰,但他仍旧坚韧地活着。用世俗生活来解读,这是理所当然的选择,世俗的核心精神,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中华民族能够在历经千年的灾荒战乱后,仍作为一个文化群体延续,靠的就是这种世俗精神。

中国世俗精神的主要特点是自我净化:就是用现实的方法,来解决现实的问题。比如,劝一个悲痛的寡妇,不会说你丈夫上了天堂、往生极乐之类的话,而是会说“你哭坏了身体,以后可怎么办呢,孩子谁来带”,被劝的人想想还要活下去,也就不哭了。世俗精神,决定了中国人从传统到现实都不会沉浸于注重彼岸的宗教信仰。许多试图改变中国人精神面貌的外来文化,结果是被中国世俗所同化。比如印度佛教并不承认现世,主张离开现实世界,到了中国,则被改造为通过信佛行善,在来世得到更好的生活。

佛教在日常活动上,与道教儒家合流,一起服务于中国人的世俗生活,人们烧香、拜佛、许愿也都是要求神佛解决现实中的麻烦。明代来到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遇到中国人问他能不能拜祖先的问题,由于他了解中国文化,就回答说可以。因为他知道,如果按照教义回答说不能,中国的教徒就会立刻减少。世俗生活的内容,不外乎吃喝拉撒,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在感情体验上,就是悲欢离合,悲和离也是世俗的自我净化,是为了更好地体验欢与合。世俗精神虽然看似琐碎肤浅,乃至粗鄙,但生命力极顽强。中国近现代为了改造文化,有过许多对世俗精神的系统批判,并从国家层面推动社会改造,试图扭转中国人的旧传统旧风俗,彻底切断世俗文化。

这些尝试,或者很快销声匿迹,比如上世纪三十年代,民国政府推行的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的新生活运动,试图用基督教徒的生活方式,改造中国人旧有的世俗生活,结果是草草收场;或者造成了文化断裂,比如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对国民性和中国文化进行了彻底批判,试图既引入西方文明,又引入西方文化,但文化无法直接置换,结果是留下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断层。按照阿城的定义,毁坏文化本身,可能会让社会退回到武化关系里。即便认为世俗精神中有许多保守和落后成分,但它就是中国文化的底色,不能被随意替代。遵从儒家思想的秩序,顺应世俗精神的需要,才是维系中国人生活观念和文化关系的有效方法。

所以,阿城对文化的讨论,不是从权力角度讨论如何管理社会,也不是从反思的角度批判国民性,而是乐于承认中国文化的各种因素,主张深入地认识文化,保护世俗经验,维护文化的生机勃勃。他强调文化的重要,更强调要尊重人在文化之下的自主生活。相对于文化使命,他更喜欢从个人角度谈论身处中国文化氛围中,如何与文化相处,如何更好地生活?

第三部分

我们刚才说到,文化是人们安身立命的保障。在文化这个大环境和系统关系里,我们时时面对着如何在文化中自处、如何生活的问题。阿城首先强调,必须要维护自己的世俗生活空间。

对“礼不下庶人”这句话,有过许多理解,比如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里解读为“礼不以庶人为下”,意思是不能把老百姓排斥在礼仪之外。阿城对这句话的理解则是:礼的范围是针对权力阶层,不包括俗世。这能够让世俗有宽松变通的余地,保持自身的生命力。礼一旦下到庶人中间,老百姓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比如,最初的礼法并不约束民间妇女改嫁,贞节牌坊之类的东西就是到了礼下庶人之后才盛行的,直到开始要求妇女裹脚。阿城主张建立和保护由人们自主打理的世俗生活。

对世俗生活样本的描述,他选择了两座发达城市:上海和香港。上海繁华的标志就是建立了规模庞大的世俗生活,从开埠时期、租界时期一直到现代,各种各样的文化要素都能在上海蓬勃发展、相安无事。比较极端的例子是,租界时期,高级妓女流行穿皇家专用、民间禁用的黄颜色、龙凤图案的衣服,而妓院的马车夫则穿着朝廷大臣受到赏赐才能穿的黄马褂,因为这是在租界里,英国人不管,而清政府管不了。始终居于世俗文化的前沿,相对缺少禁忌,也是上海经济繁荣的基础之一。

香港的世俗化更为完整,连许多清朝时期的文化元素都被直接保留了下来,在内地消失的习俗,香港几乎都保存着,比如香港的中文既中英夹杂,又保存了古文习惯,流行歌词中很少有“的”字,公文里还有“尔等居民”这样的字样。

一同被保存下来的,也包括巫术迷信等成分,比如闹市的天桥下,还有代人“打小人”下诅咒的地摊,至今仍在市民中流行,在金融区工作的白领下班后常去光顾,发泄对同事和上司的不满。对于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说法,阿城也有不同看法,他觉得,在香港热闹到被认为俗气的另一面是:喜欢音乐和阅读的人,可以方便地购买到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唱片和书刊,主要看你如何选择。所以说,文化具体到个人生活,最需要坚持的,是由自己选择、由自己负责的精神。

在维护世俗精神的同时,对待文化秩序的态度,应该是顺应内在规律。在阿城看来,文化保守是个褒义词,先要保住守住,才能将进步落实下来,形成文化中的化。在英国文化发展中,保守派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将每次进步都保持了下来,不使其后退。在社会操作上,每次处理过一个社会矛盾,就将经验固定为法律条文,以后再碰到这样的问题,可以直接引用判例。对于文化中形成的规则和禁忌,不能轻易触犯。原始民族拥有很多禁忌,这些禁忌的起源,都是曾经把这个氏族或周边氏族毁灭的东西。这些东西作为文化记忆保持下来,和感情直接相关,一旦冒犯了文化禁忌,人际之间、群体之间就会出现关系裂痕,可能永远修复不了。

在遵从和顺应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是建立在人的动物本性上的。限制和抑制的同时,要依靠文化所确定的渠道,合理释放本能。比如对抗性的体育运动,就是释放攻击本能的有效途径。北欧、荷兰这些国家和地区,对艺术中的暴力、色情因素容忍度相对比较高,他们认为,文艺能够发散动物本能,反倒有利于保持社会心理健康。

强调顺应文化的保守性,但不等于停滞不前,更不等于在知识上的自我封闭,而是更需要建立开阔的知识结构,提升对文化的鉴别力。有生命力的文化会一直发展,构成应该是越开阔越好的。对文化的辨别,需要个人眼界开阔,能够对各种因素做出判断。

顺应中国文化特点,首先要了解西方文化。如果以民族主义为借口排斥西方文化,也至少要知道,民族和主义这两个概念都产生自西方,连这两个词也是从日语里拿过来的。在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时,不必追求统一的教育模式和现成的标准答案。比如读书,不要才看一眼就判断是好书还是坏书,先什么都看,看它说什么,再和自己积累的东西进行思想对谈。眼界和知识开阔之后,才能找到自己的模式,不至于看什么都觉得新鲜而又抓不住核心,这是学习的必经过程。

说到知识构成,阿城还特地说到,要有世俗的社会经验。说起世俗经验,容易联系到江湖气。阿城说,江湖气是人情世故,可不是流氓气,但有了江湖气,才能学会应对流氓。世俗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中国的文化氛围,能够处理人情和预测人情变化,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与中国文化相处的重要能力。

总结这本书,下面来简单回顾一下刚才聊到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文化的含义,是用文的标准来规范人与人、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文化的作用,是维系社会稳定,确保人在社会中能够安身立命。

第二个,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儒家思想和世俗精神,儒家思想负责建立文化中的秩序,世俗精神负责保证人的生活质量。

第三个,我们身处中国文化氛围,如何与文化相处、更好地生活?要在文化中,维护个人的生活空间,保持必要的世俗精神。同时,要尊重文化秩序的内在规律。要建立开阔的视角和知识结构。

以前,我们提到中国文化时,既觉得概念模糊,又有隐约的束缚感和沉重感,好像文化对我们来说,要么是继承发扬的重任,要么就是批判与反抗的对象。这一次,阿城简洁明确地还原了文化的本意,梳理了文化的内在。不过,他把文化视作一种关系的观点,并不是政治学、社会学中的定论,而更像是阿城的文化“私房菜”。对于这类见解,他也没有写成专著来系统论述,在本书中,阿城谈文化,也是散落在多篇访谈和讲座稿中的。我们对待他的看法,最好也像他讲到如何不预判观点地多读书时所说的:先看看它说的是什么,再和自己积累的东西相对照,丰富我们的知识结构。

对照过后,我们发现,阿城的文化解读,至少有两方面意义:一方面,去掉了附着于文化概念上的许多似是而非的东西,帮助我们理清了个人与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关系;另一方面,他的观点,弥补了中国文化讨论的一个空白。

过去,讨论文化建设,特别是艺术理念,总要强调培养超越世俗的精神,但很少有人像阿城一样认识到世俗是中国文化的底色,文艺创作应该恢复传统中的世俗精神和世俗性格。世俗生活并不会与高雅的艺术、卓越的思想相对立。中外历史都证明,当人类世俗生活呈现出繁盛和多样性时,思想和艺术才会找到土壤,迎来机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686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668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16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736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84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043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29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7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18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4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7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470评论 4 33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2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6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95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589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87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