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3-25 12:28


惬意有人能用精美的语言贴切地书你所想,感叹远古先人凝练精妙的文字闪烁着万千智慧。                                            ——题记



在多数作品中,这个“我”,或第一人称,都是排除不用的;在这部书里将会保留下来;本书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言必称我。我们往往都不记得,毕竟说话的总是第一人称的我。如果我对任何人了解得和对自己同样深刻的话,我就不会这样大谈自己了。遗憾的是,经历的浅薄使我只得局限于这个主题。

                                      ——《瓦尔登湖》


断章取义指的是对原文的解读,而我能读完全书的情况不多,从来没有勇气和自信断章取义,当然也没有太多精力和冲动去纠结词句,只是将目前所见做一点自己的思考,并无评价之意,我想作者是会原谅我的,同样读者您也请自便。


常常听人谈到要注意修身,只有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便一直以为修身是个人的起点,可这两个字看似简单却留给人极大的困惑:修身什么意思?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修身?找不到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当然,我也庆幸。


可冥冥之中还是让我遇到了这个字眼(姑且认为是古人的智慧),尽管我依旧不能去揣测它的“标准”答案,但似又多得了一些能解惑的知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


依此理解,修身的过程先要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我想,古代人真是惜字如金吗?还是因为智慧高深,才能用如此简单的语言表达这么丰富的意义?


“格物”,我的理解是去思考身边的人和事。听说王阳明为了懂格物的意思,专门拿着凳子去格庭前的竹子,当然一无所获。我想可能是这片竹子没有落在牛顿手里的苹果幸运,不过至少王阳明是善于思考的人,他通过格竹子的过程更深地体会了格物的意思(听说三年之后才悟出道理)。


何为“物”?一定是事物吗?一定有个所谓的形式吗?我想不是,世间存在的,乃至世间不存在的,只要是成为你思考的对象,都可称为“物”。只要你的想象没有边界,这个“物”便没有界限。我们经常谈读书的重要性,至少当我以考试为目的读书的时候,我没有太多享受读书带给我的美好感受,书中内容不过是考试中出的题目;反而当我有困惑的时候,发现书能够帮助到我的时候,我渐渐能够耐下心来读些书。短短几千年的时间,人类不会发生惊天动地的进化,古人同我们一样智慧,甚至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思想更加丰硕,几百几千年后依然熠熠生辉。他们思想的内涵决不局限于那个时代,甚至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


“格物”重在“格”。如何“格”?当然不是每个人拿个苹果就能成为牛顿,但我想牛顿在他遇到促使他完成万有引力定律的那个苹果之前,已经吃过数不清的苹果了,而那个苹果掉下来的时候,他正好在思考关于神秘力量的问题。因此,格物不在于刻意,有时候还得益于不经意的相遇,恰巧它遇上了一个爱思考的你,恰巧它的存在诱发了你更深的思考。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尽情去享受唐诗带给你的美感,先不去想什么韵律,什么意象,什么平仄,更不用说什么背诵,什么考试,什么表现,说不定你的收获更大。


说到“格物”,我更倾向于用思考而不是研究,提到研究,脑中便是一个身穿白大褂的人正襟危坐,一脸严肃,死死地盯着他的工具。我承认对研究有些不怀好意的偏见,但姑且让研究变得更为接地气一些,成为人人都可以有所作为的“思考”。


当然思考,就是脑袋无所事事地空想吗?我认为的思考是身心共有的行为,不仅仅是想,实践也是思考的一部分。如何思考呢?形式千千万万种,也不是我能概括完全的,我想说的是一种心态。思考应该带着一种开放的心态,或者更简单地来说,小孩子心态。我想牛顿之所以是个杰出的物理学家,在于他的思考范围不仅仅局限于高深的物理知识,不是把他的身份局限在某个家,不是固执己见,而是平易近人,打开视角,“空杯”心态。


“现今有的是哲学教授,但是没有哲学家。然而教授身份是令人羡慕的,因为这种生活曾经是受到羡慕的。做一个哲学家不仅需要有深奥的思想,甚至不仅是要建立一个学派,而是要热爱智慧的哲理,并按照它的要求过纯朴、独立、宽厚和信任的生活。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实际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的成就一般是一种朝臣式的,而不是君王式的或男子汉式的成就。他们仅靠墨守成规设法应付生活,几乎和他们的父辈一样,他们绝不会成为更为高尚的人类的先驱。”

                                      ——《瓦尔登湖》


小孩子就像干净的白纸,尽管他们某些言行是没有意识的,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允许自己的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小孩子可以兴致勃勃地看一下午蚂蚁搬家,可以提出各种各样上天入地的问题,甚至可以偶然冒出一句你觉得很有哲理的话。当然,这中间确实存在很多危险的成分。


然而真正能够成为一个有意识的“小孩子”,往往变得很艰难,因为“大人”。这里的大人并不指年纪大的人,而是那些拥有东西不多,还认为自己是富翁,关闭了仓库的守财奴。不得不说,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同时让他们学会辨别,成为一个有意识的人是一项很难的工作。往往有了意识,好奇心被磨灭了。


大人们喜欢教给孩子标准答案,美其名曰,靠近标准答案,就会有好成绩,就会得到表扬。我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从小我的梦想一直是当个老师,其实最大的原因还是我作文很差,写老师不用绞尽脑汁。不过要让我成为斩断孩子想象力的刽子手老师,我大抵是不愿意的。


大人们喜欢用吓唬孩子的方式去保护孩子,他们会说,不要这样做啊,要不然你就要挨屁股哦!他们会说,XXX是大坏蛋,你不要和Ta走在一起,小朋友就不会和你玩了;他们会说,不听话的孩子晚上会被狼外婆吃掉…总觉得,这样的方式是不是少了一点美?但怎样更美一点?


不知道大人对小孩子有多大的影响力,但我想可能不小。路遇一对双胞胎,当时妈妈对其中一个小孩子说,你是姐姐,要让着妹妹哦。我心想,同样的脸,不一样的命运呀!或许这就是大人的灌输,从小孩能够记事开始,他们的生命里就无形地带着大人的影响。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我们一直说留守儿童问题,强调家庭的完整性对儿童的影响,我也怀疑,是否没有家长对孩子一定是坏的影响呢?如果你运气差,遇到一个暴力的爸爸,遇到一个尖酸刻薄的妈妈?柏拉图《理想国》中,对儿童实行公养公育,看似从小孩子就变成了孤儿,但倘若从小接受正确的关爱与教育,对国家,对于家庭,对于这个孩子,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澳大利亚家庭育儿节目《同宝》,讲述同性恋家庭收养孩子问题,我庆幸有这样的纪录片反映社会中的一种可能性,而这样的可能性我们国家目前依旧是一种法律不允许的状态,我只是想,如果你不能保证在一个异性恋的国家出现同性恋,那么你如何去质疑一个同性恋家庭养育一个孩子长大后不喜欢异性?就因为它不入主流,就没有存在的可能性?鉴于人是复杂的,你就不能断言性取向是单一的。性取向这个问题似乎是属于孩子自己的判断力,而不能归咎于父母,所以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家庭之外的影响力又有多大?或许在一个特别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比普通家庭孩子思维更加开阔,因为看到了不一样的可能性。在我心中,真正良好的教育应该是充满可能性的,长辈可以传授所谓正确的知识,但是必须满足孩子提出问题的权利,给予孩子自己的思考空间,不能以长辈的权威去压制孩子的可能性,相反,在开明的长辈心中,孩子也可以成为他们的老师,引发他们无尽的思考。


如此说来,孩子有格物的潜质,长大后不一定有格物的能力。格物绝不是痛苦地格,不是刻意地格,也不是盲目地格,要有开放的心态,有良好的机遇,有无尽的兴趣,有敏锐的感知力。


格物的过程也就是探索事物规律的过程,帮助你将一团乱线重新理顺,你可以按照自己意图决定将他编织成毛衣还是毛线玩具。不能否认的是很多事物有着共通的规律,举一而反三,省了很多时间。


一个唱歌好听的人不一定成为一个好老师,一个拥有浩繁卷帙的人不一定学富五车,一个走过很多地方的人不一定真正享受旅行,一个整天“之乎者也”的人可能也只是在照本宣科,一个看似什么都没有的人可能有你想象不尽的财富。


“我的邻居说是好的事情,其中的大部分我在心灵深处认为是坏的,如果我对什么事情觉得后悔的话,很可能就是我的好的表现。是哪个魔鬼缠住了我,让我表现得这么好?老人家,你可以说你能说出的最具智慧的话,——你已经活了七十岁,而且活得也还算光荣,——而我听到一个不可抗拒的声音,让我离开这一切。一代人抛弃另一代人的事业,像抛弃搁浅了的船只。”

                                      ——《瓦尔登湖》


别人给的知识不一定属于你,只有你通过格物获取的知识才属于你,真正拥有多少知识取决于你格物的深度。


对于知识,可能年长的人更有发言权,他们带着长辈慈爱的目光,权威的姿态,对着年轻尚未经历世事的你,做着经验之谈,为你指明前进的方向;然而年轻人尽管放低了姿态,满脸含笑,内心却高傲地扬着头:我的路我自己走!在亲近的人之间,摩擦、矛盾在所难免,往往让人想要逃离,美其名曰,距离产生美。家往往是舒适的港湾,却不能成为自由的天堂。


我想说,你有多大把握相信你拥有的知识?观点的不同不能成为家人相互牵绊的根源,而是每个人对自己的知识过于自信而忘记了格物的空杯心态。


首先必须承认每个人是独立且不能复制的,所以由父母格物所获得的知识不一定适用于其子女,至少在子女未来人生选择上面,子女应该有更多做决定的权利。重要的不是得到某个结果,而是子女和父母都应该接受对方的信息并有所思考,而不是固执己见。


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然而需要加一个条件:在平面几何中。某些我们熟知的定理在另一种情形便不适用。在人有限的生命中,你很难说你拥有着绝对的真理,而且你所获得的知识也是在祖祖辈辈的经验之上有所突破的。倘若社会只谈一代又一代的复制,可能我们还依旧生活在农耕时代吧。开明的父母不会是单向地灌输,而是不抱有成见地给予,同时坦然地接受,他们无需给子女的一个父母式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子女去更多探索自己,去寻找自己合理的答案。孝顺的子女也不是一味地委曲求全,只是形式上地去满足父母,还是一种心态上的孝顺,认真对待父母所说的话,有底气有礼貌地给出自己的答案。


“我们被迫如此认真而真诚地活着,尊重我们的生活,否认变革的可能。我们说,这是唯一的生活之道;但是能从一个圆心画出多少半径来,就有多少生活之道。一切变革审视起来都是奇迹,但是这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奇迹。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一个人把想象中的事情归纳成他理解了的事情时,我可以预见,所有的人最终将以此为基础建立自己的生活。”                          ——《瓦尔登湖》



格物的深度决定知识的多少,对知识的态度也决定格物的能力。


信息交通的便利,让我们的足迹不仅仅不局限于一方土地,我们所谈论的话题也不仅仅局限于家长里短,这个世界的多元化让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也产生了愈来愈多的问题,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这无疑会让很多人恐慌,我想是人没有认识到自己思维的有限性,所以才固执地认为自己拥有的就是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他们恐慌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只有承认自己是贫乏的,才更有能力去容纳新事物,我想这样的人,他们的人生也更加开阔。


人生不正是一次又一次刷新自己的认知吗?但刷新认知不代表否定过去的一切,而是对过去知识的另一种丰富,又多了可能性。


格物和致知是两个相互交织的过程,不是一次性的,不是简单重复性的,每一次格物都有新的知识,每一次获得新知识,又开始更深入地格物。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都是灵感的无限来源。


何为诚意?“诚”是不虚假,诚意是忠于自己的内心。一个小孩摇头晃脑地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我想多半不是诚意之举,因为这句话虽出自他口,却没有出自他的心。我们经常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心并不一定忠诚于它,意有多诚,在于格了多少物,致了多少知。只有更多地意识自己所说的东西,那个东西才能更准确地代表自己。


生活中我们的话往往口是心非,我们说要保护环境,却随地乱扔垃圾;父母说放手不管孩子的前途,还是会隔三差五地担心;孩子总是答应父母要照顾好自己,却依旧忽视自己的一日三餐;一个天天说爱你的人,背后拥有不止一个情人…


诚意之人会更加谨慎地使用自己的言语,想要找到一句贴切形容自己的言语确实是不容易的,况且还有如此多的未知,如此多的不确定;诚意之人对于万事万物保持着更多地谦卑心态;我想大智若愚的人一出口,便是掷地有声,而且说到做到,绝不含糊;同时对于他来说,改变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就是当他发现自己曾有的知识还能更准确的时候。


当你忠于内心,你已经拥有自己的判断力,便会“正心”。“正”则不歪,你的心不会像墙头的草一样随风摇摆。“正心”就是坚定自己的认知,不轻易地以物喜,以己悲。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焦虑。我们常常因为别人的言论而妄自怀疑自己,甚至否定自己;我们常常羡慕别人舒适的生活,厌恶自己平凡且忙绿;我们常常在意自己的穿着,追随着不着边际的时尚的潮流;我们常常忧愁得不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穷酸地混了一辈子;我们常常苦恼没有一份真挚的爱情,害怕自己成为人人笑话的单身狗;我们常常害怕自己变老,年龄的压力让你享受不了生活的美好;我们常常…


困惑、焦虑是人的常态,因为是我们是人,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然而“正心”的人不会允许自己长时间地困惑、焦虑,因为他们对自己焦虑的问题想得透彻,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外界的变化若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外,且不足以影响自己的生活,便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接受,去和解。


梭罗选择去瓦尔登湖森林中建一所小木屋,仅靠自己双手劳动生活了两年又两个月,不是所有在郊区修个小木屋独自居住的人都是梭罗,我想在那个传统的时代,受到质疑更是在所难免的,然而梭罗之所以是梭罗,便是因为他是坚定了意志去做这样一件事情,他有自己正当且明确的理由,不是嘴上一句空谈,他需要去应对之后两年生活中遇到的一切现实问题,不是理想化的浪漫。


有人认为要赚钱一定要去“大城市”,于是背上大包小包,丢下妻儿远离家乡,而我想大部分人所做的事情和田间挥洒汗水的农民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并没有想清楚钱的问题,所以也很难透彻赚钱的问题,赚钱的问题终究是人本身的问题,是他们的思维局限了自己的作为。


“你是你自己苛刻的监工…你看他那副战战兢兢、鬼鬼祟祟的样子,整天隐隐地提着心吊着胆,既没有什么不朽,也没有什么神圣,而只不过是成了自我评价以及用他自己的行为赢得的名声的奴隶和囚徒而已。比起我们个人的看法来,公众舆论是一个软弱的暴君。正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决定了或者说明了他的命运。”

                                      ——《瓦尔登湖》


当一个人有底气地面对世界,面对自己所选择的生活时,他可以说是一个修身之人。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论及个人与外界的关系,又是另外一个范畴,推而广之,又可以探讨一家之言如何信服大众,一本经典如何可以广泛流传,一种潮流如何可以席卷大地…不过暂且将话题先停留在个人,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毛爷爷说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人。


这里我没有谈及道德,尽管我粗浅地了解到谈儒家之说不能回避谈道德,但我认为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不是表面灌输道德的过程,道德是人和世界关系中一套无形的规范,同样是不断在变化的,道德也是人定的,而人是活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变通的。毫无疑问,道德和人是相互影响的,只是知识短浅的我目前无法更深地触及道德这个话题,想必又是一个很庞大需要很多思考的话题。


在我看来,所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应该是灵活的概念,因为物是无限的,知识是相对的,意和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对物更透彻的感知,知识便更加准确,意和心也会更加稳固。


以上言论,写于2019年3月24日,其准确性在于能否经受时间的检验,希望未来可以用更加简洁明了的言语去阐释。


你是如何看待这八个字呢?谈谈你的看法吧!


点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收获更多精彩图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