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月薪14万也供不起一个孩子的暑假”,到“存款百万买不到海淀学区房,被迫移民”,朋友圈里疯传的文章里传递给了我们一种焦虑,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们,想要和“富二代”“富三代”去比拼,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工薪阶层赚的再多,也拼不过教育这座金矿。
为了赚到更多的收入,越来越多的妈妈已经变成了婚内“单身妈妈”,爸爸几乎不着家,夫妻之间交流仅凭微信、电话,频率也会随着时间拉长,变的越来越少。妈妈带着孩子,心里面一堆的抱怨,把爸爸赚回来的钱,自己的时间全部投在孩子们的教育中,一旦孩子没有达成预期,她就心生各种抱怨,对老公:要你何用,我自己带孩子带那么累,你在干吗?对孩子:妈妈全部身心花在你身上,你不好好读书,你怎么对得起我?
这两天,读了苏珊·福沃德博士的《中毒的父母》,我突然之间释然了,有一种痛是跨文化、跨民族的痛,有一种苦是人性必尝之苦。这些痛、这些苦,来自原生家庭,完全不由得我们选择,有点宿命论的无奈。截取几段读书笔记:
“我做不到完美,所以干脆放弃。”
自己过往的经历中,因为父母的苛刻,不止出现过一次,似乎陷入了一种“无论任何行为都是错的、无论怎样做都是不合理”的绝境中,一想到无论进行何种努力、挣扎都不会获得肯定和信任,那就干脆放弃。这种状态影响至今,其中夹杂着不止一种不好的人格特质,懦弱、逃避、容易放弃、容易失落、得不到他人的肯定也不能说服自己肯定自己的时候甚至面临崩溃,差不多就是下文提到的瘫痪。但是无论如何,能够认识到这些问题已经算是迈出一步,慢慢来。
“如果你说出去,我就。。。”
“如果你说出去,我就杀了你。如果你说出去,我就揍你。如果你说出去,妈妈就会生病。如果你说出去,妈妈会朝我们俩暴跳如雷。如果你说出去,我会恨你一辈子。如果你说出去,他们就会送我进监狱,就没有人来养家了。”这类威胁构成了情感上的讹诈。
小时候经常会被迫隐瞒爸爸出去赌博的真相,别告诉你妈妈,告诉你妈妈她会生气,她一生气就麻烦了。好像说不上威胁那么严重,但也会让我有负罪感和压力,想来只有叹息。
“我选择了做自己,可是。。。”
“我曾真心希望,自己能有力量在同他们保持关系的同时,又不致受他们那股邪恶劲的折磨。但是现在我知道我的期望值太高了。所以,既然这是要我在他们和自己之间做出选择,我还是选择自己。这也许是我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但是请理解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吧:我忽而觉得很自豪,很有力量,忽而又感到内心十分空虚。”
当我们倾尽一切家财,希望儿女成龙成凤的同时,却用语言和行为伤害着他们。不可想象,如果再让子女背负一个“不好好读书就是对不起我的心血”这样沉重的包袱,孩子只会越来越焦虑,而在恐惧、焦虑、缺乏爱的环境中,他们是激发不出“智慧脑”这个最高级状态的,这似乎陷入了一种死循环:想要孩子学习好,不断的给TA施加压力,孩子压力太大,无法释放出学习的愉悦感,从而抗拒学习,学的越来越差。
好想和很多妈妈说,与其把关注焦点集中在孩子身上,不如好好爱自己,再和自己的另一半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天后王菲跟窦唯离婚的时候,有人曾问她:“你想给童童找一个什么样的爸爸?”她淡淡的回答:“童童有爸爸,我要找的是自己的人生伴侣。”这句话蕴含了多少人生的智慧,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
周二参加了“跨文化沟通”的沙龙,有中国人、法国人,主讲老师是英国人,老外们常常婚后还是把自己的丈夫和妻子放在第一位,在场的中国男士们说“我们常常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女士们说“我们常常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家庭里唯独缺乏了夫妻之间的爱,在这样没有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之后,也会潜意识的模仿父母相处的模式,让自己的下一代继续生活在缺乏爱的环境之下。
我们如何阻隔宿命的轮回,让自己真正遇见幸福呢?那就好好的爱自己以及另一半吧。
我们有多久没有赞美过另一半了?
我们又有多久没有对另一半说“我爱你”了呢?
我们是否制造了一段“二人世界”,回到初相识的地方,去享受两个人的恋情呢?
即便七夕已过,相爱的人,每一天都是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