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年一试
离离青野,一堆鹰隼形状的木架散落草间。
身着绯色深衣的男子蹲在旁边捡着碎木来回翻看,神色很是落寞。
他叫墨翟,从很小的时候,他就渴望像鸟儿一样翱翔天际,那是他花费三年时间才做出的木鹞,却只在天上飞了一日,就坠地陨落了。
想他如今一代大家,做出的东西却还及不上个工匠,人家做出的车辕,仅花费一天时间,却能使用好几年。
失落地摇摇头,墨翟直起蹲的酸麻的腰身,蹒跚地离去了。
而他不知,正是因为这次失败的尝试,为后人开创了研制风筝的先河。
唐·不得于飞
清晨,天微微亮,罗隐收拾妥帖,打算出东城门祭拜故人。
今天是寒食节,时值初春,道路两边的柳枝已微染绿意,墙壁上绘制的牡丹鲜艳欲滴,被晨露浸染,为这寂寥的清晨添了几多生趣。
长街上已有了喧嚣的人声,罗隐沉醉在早春的美景中,一时忘我,待听到身后急促响起的马蹄声时忙侧身退让,却还是被卷起的气流带的险些跌倒,心有余悸地回过头,只见几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华服男子已遥遥远去,紧随其后的是几辆装潢精致带有族辉的马车,彰显着这一行人身份的不凡。
满腔愤懑陡然化作无形,只余深深落寞。这样的人,哪是他得罪的起的。想他罗隐少时才学出众,之后几次科考却都铩羽而归,更因针砭时弊被统治阶层憎恶,一腔宏志不得施展,许是此生都与仕途无缘了罢。
抬头间看到天空中随风高飞的风筝,羡慕之情油然而生,不由轻轻喟叹:“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
宋·笑伴儿嬉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转瞬便到了南宋。
空旷的原野上,几个孩童四散奔跑着,手里俱都牵着一根长线,被风刮扯着通向天际。半空中不时响起清亮的竹笛声,像筝弦拨动的声音,很是悦耳,偶有行人路过,被笛声吸引,忍不住驻足朝着天空张望,只见一只只形色各异的纸鸢随风高高飞舞,那声音正是由此发出。
此时的纸鸢已改名为“风筝”,因五代一个名叫李邺的人偶然兴起在上面装了竹笛,风一吹,便会发出好听的筝鸣声,引得孩子们竞相追捧。
“怎么还不出来,咱们去叫一下陆爷爷吧!”一个穿着春衣的总角小娃牵着风筝往不远处的茅屋间张望,其他孩子也都纷纷附和。
“嘘,都不要吵,爷爷累啦,让他休息休息,咱们先自己玩。”人群中一个稍大点儿的孩子说道。
“哦,那好吧……”不多时,广场上重又响起孩子们的笑闹声。
茅屋内,已是垂垂暮年的陆游抚着稀疏斑白的胡须,抬头望向被纱窗隔成一块菱形的碧空,在那里,五彩斑斓的风筝凭借春风肆意飞舞。
眼角不由蔓延出细碎的笑纹,挥笔在纸上写下最后一句诗:“垂老始知安乐法,纸鸢竹马伴儿嬉。”
年华老去又如何,只要心中有一只风筝,童年就永远不会消失。
清·春风传情
初春,天气渐渐回暖,空气中虽尚有些料峭,却挡不住枝头新绿、鸟雀呼晴,一派春意盎然。
骆绮兰是在阳光洒到脸上照得她满目炫白才悠悠醒来的,一夜好梦,不想竟贪睡到日头高起。赶忙起身梳洗,复又对着镜台细细妆点。
指尖轻捏黛石晕染过眉毛,眼角余光忽然捕捉到一点不属于这初春时节寂寞空庭的鲜亮色彩,举目望去,只见碧纱窗外,杏花枝上,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正挂在半空随风翩跹。
不知怎的忽然又想到昨晚那个甜蜜的梦境,骆绮兰莞儿一笑,望向高墙之外更遥远处——鸿雁传书,鱼寄尺素,大清朝的春天,杏花枝头这只断线的风筝,又会是由谁的指尖挣脱,飞落到她的小院中呢?
今·鸢都新景
2018年春,鸢都潍坊。
一条陶瓷巨龙伏卧于孔雀蓝琉璃瓦屋顶上,绿水幽幽自庭前环绕而过,铺满白色马赛克的墙壁映衬着细柳扶疏的斑驳光影,恍惚间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串式龙头蜈蚣、麻姑献寿、仙鹤童子……一只只美轮美奂造型经典的风筝陈列在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内,向前来参观的国内外游客展示着中国漫长的风筝历史。
风筝广场上人头攒动,各式风筝在空中随风漫舞,还有一些无骨风筝、特技风筝以其花式技法吸人眼球,生动再现了《潍县志稿》所记载的:"本邑每逢寒食,东门外,沙滩上……板桥横亘,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杨柳烟含,凌空纸鸢,高入云端"之盛景。
悠悠历史两千年,各个朝代的笔者以文字形式将往昔风筝发展历程再现世人眼前,串联成一卷贯通古今的“风鸢图”,一只只凌空飞舞的风筝,不仅是老少皆宜的娱乐用品,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传承,寄托着人们的理想与愿望,一代代延伸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