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棉三厂的职工食堂,我只能用“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来形容了。
跑步1,便宜!同样的菜肴,基本上比红旗食堂便宜30%,比“农垦部”机关食堂便宜15%,分量还特足,比如如果在红旗食堂吃四两米饭,那么这里只要二两就行。菜量也比较大,一份菜嫌多没关系,半份也行。纺织厂姑娘多,随便给师傅抛个媚眼、送个甜笑、或者羞答答地叫一声“师傅”,一高兴,菜会多给很多;
跑步2,丰富!品种多花样全,一直以为“农垦部”机关食堂主食副食花样已经让我眼花缭乱,可是精棉三厂的工人食堂才叫人大开眼界。包子、饺子、面条、烙饼、馅饼、肉龙、花卷等等,数不过来,一天24小时,车轮供应,窗口的菜也是甲乙丙三类俱全,品种很多,我现在也记不住了,我是颇有吃食堂经验的,但此时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也是目瞪口呆,而我的同学多数都是胡同里的孩子,天天都超兴奋!
跑步3,不限量!食堂附近就是家属宿舍,只要有食堂饭票,随便买,而工厂职工,换饭票也是没有限制的,住在附近的家属,基本可以不用在家做饭,当然连开水都是免费供应的。
精棉三厂有七个职工食堂,用餐极为方便。
这些让人惊艳的福利,就是放在今天,也让人向往。
作为半大小子,我们还有一个更大的福利,就是天天可以在厂里看到大量漂亮的年轻纺织女工,想仔细看,有照片;想看立体的,有真人;
在工厂门口先进工作者照片栏中,可以看到好多女工照片。班里有青春期来得比较早的男孩子,天天站在那里傻呆呆地看先进女青年的照片,还是看不够;
特别是每到上下班的时候,女工集体进出,虽然衣着都很朴素,但是作为国营大厂的纺织女工,在当时是很体面的工作,从里到外,她们没有任何理由不透着灿烂?而灿烂的女人,永远是生活中最靓的风景线,不是吗?
那时候的工人是三班倒,交接班前后,都有大量漂漂亮亮女工进出工厂,我们班很多男孩子,假装有事,天天都跑到厂门口看,回来后就开始瞎议论。
有意思的是,每天下班,我们班里的几个男孩子都会在工厂浴池内的大池子里,脱得溜光,泡在池子里,开心地议论工厂的这些女工。
虽然我那时候还很小,但也特别喜欢看这些漂亮的纺织女工,也在浴池里和同学们瞎议论,我发育得晚,又是班里的老幺,充其量就是跟在人家后面瞎起哄。
对漂亮女工,我也开始看不够了。
到此,你一定懂得,为什么七十年代的人,那么向往大型国有企业了吧。
几年后,我还去过上海江南造船厂、北京首钢、北京燕化等大型国企,精棉三厂的这些福利,和那些更大的在京国企相比,不过就是一般般。
我们班另外一部分去北京义利食品厂学工的同学也说,工厂的福利实在太好了,好在哪?进车间里看到的全是好吃的,而且随便吃随便喝,出来什么也不许带。市面上那几样好东西,算是彻头彻尾吃个溜够!
细节我没有经历,就不说了。
不过,我还是挺想去义利的。
义利当时在北京算是非常牛的地方,很多人熟悉的诸如北冰洋汽水, 0.15元一瓶,不便宜,汽水瓶子下面一层厚厚的橘子肉,大夏天,喝上两口,冰凉舒爽不说,还会让你打几个舒舒服服的嗝,感觉非常不一般;
另外义利生产的面包0.10元一只,果子面包0.15元一只,都非常好吃。
其实义利巧克力当时也特受欢迎,就是比较贵。
我运气好,因为京棉三厂吃的好东西,永远不腻人,而义利食品厂的好东西,撒开吃,三天就让你腻歪透了!
话说,现在在很多地方也能买到北冰洋汽水,虽然价格涨了好几十倍,但感觉完全不同。
在七八十年代,色素这种东西是不会出现在北冰洋汽水里的。
有人怀念那个时代,我也挺怀念的,那时候的好吃的,纯天然、无添加。
话说,纺织厂的工人阶级,也不容易,由于机器噪声太大,又是三班倒,一个月平均有十天,都是夜不能眠,黑白颠倒,长此以往,破坏了人的正常生物钟。有不少工人,染上职业病,不过,一般来讲还是划算的。
图片:来自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大型纪录电影《北京棉纺织三厂年轻女工的倩照,女孩算不上漂亮,但很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