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是时下中国最火热的问题,没有之一,上一代人总是使用高压教育还说为年轻人好,而我们国家青少年的自杀率,却在这样亲情淡漠的教育下节节攀升。作为一个从小被灌输、你除了学习就什么都不要想的中国孩子,当我第一次读到《钢琴教师》这部小说时,天啊,实在是太像中国学生的生活了!我多年压抑在心里的某些不吐不快,终于有一位作家得以替我宣泄。当然,小说里为了表现女主角的心理扭曲,使用了颇为夸张的表现形式,正常人肯定不会扭曲到女主角埃丽卡那个程度,但耶利内克冷酷阴郁的文字,却让我能对一个在高压教育下心灵痛苦的女人感同身受。
《钢琴教师》是诺贝尔获奖作家耶利内克的代表作品,小说被哈内克翻拍成了同名电影,由法国著名女星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并斩获戛纳多个重要奖项。《钢琴教师》讲述了一位名叫埃丽卡的钢琴女教师,在母亲日复一日变态的高压管制下,如何一步步地走向了心灵扭曲,直到她遇见一位名叫克雷默尔的男学生,在男学生的热烈追求下,早已心理变异的埃丽卡开始了各种变态的疯狂举动……
当我翻来《钢琴教师》的第一页时,耶利内克如显微镜般精准捕捉到的人物细节,简直叫人惊才绝艳!这不就是中国式母女关系的奥地利翻版么?母女,母子,父女,父子都可以,总之那是一幅典型的军备竞赛式教育图景,亲情冷漠,管控高压,且看这一段:
“今天,埃丽卡由于心急,动作十分灵巧,像片树叶悄然无声地穿过住宅门,想尽快蹿到自己的房间里去,不让母亲看见。但是,此时的妈妈已经高高站在面前,而且把埃丽卡挤到了墙边进行质问。母亲被人一致公认为是在国家和家庭生活中集中世纪异端裁判所的审讯官和下枪决命令者于一身的人物。母亲正琢磨着,埃丽卡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来?最后一名学生早已在三个小时前就回家去了……母亲还在等着回答,但是也只等到她数完一、二、三的功夫。”
看看,小说一开场就点名了让人窒息的母女关系,母亲像一个高高在上的大将军,而女儿则是她权力掌控下的一个小卒。矛盾密集,一触即发,而这场快要爆发的矛盾起因到底是什么呢?呵呵,就是这位埃丽卡买了一条比较花哨的裙子!要知道,女主人公埃丽卡在开头出场时,已经接近四十了啊!四十岁的人连买一条裙子都不能自己做主,这不是巨婴是什么啊!
我相信这样的巨婴,在当下的中国肯定不少,埃丽卡之所以性格扭曲,是因为在她人生的前四十年里,强势的母亲逼迫她把所有精力全部放在练习钢琴、成为钢琴艺术家上,把钢琴变成应试教育,这样扭曲的教育,相信在当下的中国比比皆是。
我们知道,扭曲变异的埃丽卡是母亲种下的果,而造成埃丽卡心理扭曲的元凶——埃丽卡的母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呢?其实大家对这样的母亲都很熟悉,她就是一个奥地利版本的中国式虎妈。埃丽卡的妈妈,拒绝生活的快乐,不准埃丽卡打扮、不准埃丽卡恋爱,女儿必须纯洁高贵、为伟大的钢琴事业奋斗终身!四十岁的埃丽卡不能穿漂亮的裙子,甚至连想要一双高跟鞋都不可以!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都会使女儿在钢琴事业上分心!这样禁欲主义式的价值观,同样在中国虎妈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表现为爱打扮的女孩就是坏女孩、早恋就是罪大恶极等等!
那么,埃丽卡的妈妈又真的无欲无求、能做到隐居世外么?不能,小说里用辛辣的讽刺手法,嘲笑了埃丽卡妈妈的虚荣。埃丽卡妈妈是典型的小市民阶级,生活并不富裕,但时时焦虑着阶级滑落,还鄙视体力工作者,她并不真的热爱钢琴,钢琴只不过是她靠近上流社会的载体,一如中国的狼爸虎妈们,与其说他们重视的是教育,不如说他们重视的、是教育给孩子带来的人上人地位,和脸上那点虚荣的光彩。
作为一个从小经历周周清、月考长大的中国孩子,我必须承认,高考目前仍是最公平的教育方式,美国的高等教育的确优秀,但它反智的基础教育,肯定不值得中国家长学习。但我想对那些狼爸虎妈们说一句:相对于那几十分的成绩和脸上的面子,没有什么比美好的家庭更宝贵了,真的!好好爱你们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