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因为人总是怕被人讨厌,害怕人际关系中受伤,所以容易产生自卑情节,困扰人们的自卑感往往不是客观的事实,而是主观的解释。不被喜欢,不被接纳,或这样那样隐形的需求,这只是一个表象,真正原因是自卑感,是自己内心的脚本。
人际关系的烦恼恰恰是打开了一扇门看清真实的自己,关系中的烦恼尤其存在的意义。人际关系的本质是寻找自我,关系中的烦恼尤其存在的意义。
阻碍关系发展有哪些因素:
首先:过往经历,过去的情节会影响现在的关系。
心理咨询师往往在处理婚姻、亲子关系时往往会追溯过往成长经历,往往会烙下深刻的烙印。影响认知模式、处事方式等,如故事女主从小被排斥,被数落多余的,不重要,婚姻中尤其在乎伴侣对她的重视,一旦不被重视就会有情绪。这种模式就成为了一种心灵杂志,干扰了她与外在正常关系。
第二个因素:镜像效应,也就是投射,扭曲关系的认知。
别人眼中的自己看成是我自己,把别人的感受混淆成自己的感受。比如有些人进入亲密关系后和伴侣吵架,与对方的沟通也变得极度没有耐心,这时候对方一个眼神都会让人感受到对方在厌恶自己,自己在对方眼中就是一个疯婆子。事实是自己对自己的主观感受强加于对方,我们是怎样想自己的就会把自己想法硬塞在关系重要的人身上,解读为他也是这样想的,作者对很多离婚调查发现,离婚并不是对对方感到不满意,其实是对自己感到不满意。因为对自己不满,所以也认为别人也对自己不满,将我的感受与他的感受混为一谈,这种人际关系镜像效应会扭曲、阻碍人际关系健康发展。
第三:没有回应的环境,会产生“自恋性暴怒”,从而容易破坏关系。人很小的时候会与 她人连在一起,期待别人服务于自己,像婴儿,当得不到关注时,打滚哭闹方式要求外界响应,然而养育者每次都会做出回应,这使用孩子内心产生暴怒,也就是不被响应的感觉与失望,这种内心体验科学家称为自念型暴怒。如果孩子这种自念型暴怒,从小被养育者充分理解和包容,这种暴怒感就会被冲流,孩子也会找到调节情绪的方式,从而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比如孩子无力打骂时,养育者不去指责,平静温和的与孩子沟通,孩子的怒气就会自然消退,如果没有处理好这种暴怒任意其滋长,成人之后,当未被他人满足的情景再次出现,人们就会产生争辩、对抗、攻击的冲动,甚至通过报复行为来向他人施压。
阻碍关系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过去的情结会影响现在的关系;其次,“镜像效应”会扭曲人们对关系的认知;最后还认识到,没有回应的环境会产生“自恋性暴怒”,从而容易破坏关系。
首先,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家庭原型”,当认清家庭里行为模式、思维模式这些成因时,我们会发现过去哪些情节导致了当下,我们对他人对关系的误解,当认清了家庭模型,理解了行为背后的动机,就能更加客观、理性地解读当下的关系,化解关系;
其次,我们要学会区分“我与你”还是“我与他”,用正确的视角看待关系;我把你视为完全独立的个体,关系双方是平等的、各自完整的人,面对一个完整的人所持有的态度;而我与他,是把我以外的人、事、物都看成自己内在世界的投影,是我内心世界的附属品。(比如说,一个男人非常注意女朋友的外貌,他找一个美女谈恋爱,男人觉得自己很爱自己的女朋友,但其实 他只是无意识通过女朋友美貌来维系自己在男性心中的钦佩、能力,如果男人持有这样的心态,那么这段关系很有可能引发女朋友的不安全感,担心男人只爱自己的容貌,不是爱自己这个人,会被激发成求证心理,比如频繁梦见自己失去美貌,甚至在现实里引来灾祸导致毁容,从而验证男人的真心,作者强调我与他,他性会阻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我们为彼此的想象和无意识隔离,没有办法体验到真实完整的我和你,只有不要以自己的位置来思考,而是关心对方做了什么,让我快乐与难受,以及我做什么让对方快乐与难受,用一种关系的视觉来思考,我们才会减少扭曲对方的可能,开启真正的关系。像故事中男女关系,只有当女朋友视为独立完整的个体,而非满足自己的想象的需要时,才可能有真正的爱和良好的关系。
认识家庭原型以及正确关系视觉后,还需要共情的力量。
最后,我们还要怀着一颗共情的力量,也叫同理心,运用共情的力量感化对方,确保关系的顺利推进。(共情最初来自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的方式,设身处地感受来访者的思维与感受,不说教)。
人际关系中到底怎么做才能建立长久的关系呢?
首先、认识自己家庭原型,理性客观面对。
其次、区分我与你,还是我与他,用正确视角看待关系。
最后、怀有一颗同理心,运用共情力量推进关系,理解,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