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败非傲即惰,两者必居其一。”被曾国藩的这句话触动到了,为自己不满意的人生找到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也为自己的后半生的修行找到了明确的道。
曾国藩本名曾宽一,28岁中了进士到北京做京官后改名曾国藩,希望成为国家的藩篱。他出生在一个不是很富裕的地主家庭,资质中等(秀才一直到23岁才以倒数第二名成绩被录取,也与遗传有关,他老爸到43岁才考中秀才),身体也不是很好,32岁开始就害眼病,36岁就视力大减,48岁时身体的机能跟70岁人的身体相仿。但就是这个三样基本条件都不怎么样的湖南人,成为晚清的利国重臣,平定了太平天国和捻军,救国家于危难。
他这一生之所以能干出一番业绩,可以用以下五个字来概括。勤,恆,诚,拙,强。如果只能选两个字来代替,那就是勤和恆。
勤:曾的名言是: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人生之败,非傲即惰,两者必居其一。所以他首倡勤能除百病。1身勤:凡事亲力亲为。2眼勤:凡见到任何一个人,首先要端详半天。一份文书要仔细看半天。3手勤:有任何事都赶紧记,有东西就赶紧收拾。4口勤:对同僚和下属,有事反复沟通,不厌其烦。5心勤:一辈子笔耕不错,特别喜欢写。在他33年的职业生涯中,几乎每年写60万字,那个时候没有电脑,用的是毛笔。就咸丰11年,家书就235封。留下的文字多达2000万字。
恆:秀才屡考屡败,21岁秀才考试后还当众受到省学台悬牌批评(说文章的文理写的太浅),当众受到羞辱却依然坚持。开始职业生涯后每天反思总结坚持了33年。湘军团练起始处于五无状态(没有办公场所,没有名正言顺的职权,没经验,没朋友,没制度没军饷)依然坚持(找祠堂,自己挂牌,找当地有经验匠人一起探讨摸索,到处找朋友解释自己所做事的重要性,劝捐和勒筹措军饷),否则就没有后来消灭太平天国的功劳。
拙和诚:在为母亲丁忧期间,皇帝下令在家的在籍官员要积极开展团练,为国家抵御太平天国出一份力。有些官员借团练名,趁机敛财。要么就是拉几个人练几天交差。而曾国藩从组织人员开始,一直到打败太平天国。起始阶段困难重重,还受到当地官员排挤,最严重的是受到军队的欺负,不得不转移团练地点。这些都打落牙齿和血吞。在跟太平天国真正交战前,还要受到咸丰帝的批评和忌惮,如果没有一心为国的诚心(30岁就立志要为天下苍生做事),这种心里煎熬不是常人能忍受的。
拙和诚是湘军的制胜之道。1用笨人:“选士人,领山农”,士兵用普通活不下去老百姓(目的明确,好教化,有责任感),启用儒生(勇敢,理学经世致用,这些人能无他)带兵,早上团练打战,夜里还在营里教士兵读书讲道。2结硬寨,打呆仗(不贪小利,不求其得,分清主次):打仗的基本是先保全自己的军队。每天有固定行程,走路4小时后就是挖地道。用这个方法功打一座城需要1到2年,但每次都能成功。
强:一本书读不懂不放手,一个事打得通才是好汉。
曾国藩最后的成功归功于他在不得志时常常给自己打气(天下事随便成功的非常少,有一半是你为得到利益去做,另一半是你被别人逼迫激将去做),还拿起《庄子》两年,对自己前面的人生进行总结(浮躁,傲慢,修养差,虚伪),庄子的“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伤”触动了他。他开始转变自己做人态度:1和气,跟谁都客气,周到,照顾周围人的情绪。2学会跟皇帝打太极,不再直来直往(最初在礼部冒着掉脑袋风险给皇帝上疏,批评皇帝。)3滥举:为身边人多保举(磨掉自己身上那些尖锐的东西,把人看顺)4:宽严相济:一仗打下来,放几天时间允许士兵抢些财物。
在曾国藩的成功路上我们仿佛可以找到效仿路径:立志-坚持做日课(每天检索自己的言行),再笨的人都会有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