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里,看了两本书: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和伍绮诗的《无声告白》。
《月亮与六便士》写得是一个证券公司的经纪人,过着在外人眼中富裕美满的生活,有一个漂亮的太太和一双可爱的儿女。太太除了有点小庸俗也没有太大的毛病。突然某一天,这个经纪人象着了魔一样离开了这一切,去了巴黎。他的太太和其他人都认为他是被什么女人给迷住了,做好了“只要他回家,就原谅他”的准备。可是却发现,把他从原来富足安稳的生活中吸引开的并不是女人,而是内心对绘画的渴望和热爱。他用自己的方式来绘画,不在乎任何人的外在评价。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抛弃了一切绘画之外的生活,只在生存和绘画两件事中度过。在染上麻疯病之后,他更是疯狂地作画,眼瞎了也画,但是最后的杰作,画在房子墙上的画,在他的要求下, 被付之一炬。到死,他都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自己而作画。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追寻这个人的一生,这个以画家高更为原型的一生。
人到中年,心里有一种危机感。青年的时候,常常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但又拥有大把的时间去挥霍。而人到中年,当你知道你要什么,当你内心的渴求慢慢升起的时候,却被又被生活本身所束缚。你的家庭需要你,你的儿女需要你,你的责任和义务在这里。你就象铁轨上的火车,在铁轨上疾驰的时候发现终点站错了,想改变方向却又刹不住车。你要么放弃所有,从火车上跳下来,要么只能继续向前,将错就错。选择跳车的人很少,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跳车非死即伤,而且跳下这列火车,你也未必能到达你要去的目的地。选择没跳车的人是大多数,却永远留下一个遗憾,那诗那远方。
抬头是月亮,周围是庸俗不堪的生活,是为了六便士的生活疲于奔命,还是为了那轮明月而有所放弃?
在我看来,《无声的告白》的作者伍绮诗一定深受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的影响。书的开头用莉迪亚的死制造出悬念引得读者一点一点去探索真相。到最后,你会发现,父母对孩子错误的期待是这场死亡的开始。而妈妈作为主导者,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她的中年危机。妈妈玛丽琳在生了两个孩子之后,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到以前设想的生活中去了。当医生,当受人尊敬的职业女性,这一切在天天带孩子做三餐的日子简直象在做梦。她也象《月亮和六便士》中的经纪人一样,绝然要放弃这一切,然而一次意外怀孕粉碎了她的梦。女儿莉迪亚的聪慧让她有了另一种期望,而莉迪亚可以为妈妈做她想要做的一切,只要妈妈能留下来。
然而“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成为真正的自己。”
那些选择留在火车中的人们往往以为还有一种选择,就是牺牲自己,期待下一代。殊不知,这对儿女是另一种压迫。自己的生活中危机和焦虑,不能由他人卸载。
你会如何选择?
人到中年,得习惯在这种内心的博弈和拉扯中前进,你愿意叫它成长就是成长,你愿意叫它堕落它就是堕落。别人的眼光散了,剩下的就是自己了。求仁得仁,便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