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的教育是一种思想和方式而不是一种形式。我们接受着教育,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着教育,把原来的自我撕碎,拼出更加强大与坚强的自我。接受着教育,让自己敢于去面对生活的疾风恢复原有的理智与勇气。
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从刚开始无法忍受到欲罢不能。我看到的是一个女生逃离、蜕变、重塑自我的过程,也就是作者口中的education。
教育,暂且不谈是哪种教育。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更好?这也不是我想争论的。我想说的是关于教育的目的。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读书,做题,这些所谓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沙粒不计可数,叠压成为沉积物,然后成为岩石。教育也是如同沙粒一般的东西。接受一粒粒的沙砾,翻过一本本的书籍,我们接受教育是要完成我们自身的一种转变,从蒙昧到觉醒,从无知到了解自己的无知。我们接受的不应该只是一本书,一个题,我们要接受的是思想。太多空洞的文字与麻木的灵魂,没有血性与精神,那我们的民族还会有期待吗?
塔拉,要逃离的是一个精神世界极其扭曲地方,父亲,哥哥都有双相情感障碍,自己从小到大要面对的是她父亲用恐怖,经文和预言筑成的迷宫。幻想,伤痛,暴力,她所面对的世界是偏执也是极端的。
我们看到的世界都是我们的主观感觉,那么当自己奔溃时,当自己的世界观崩塌时,这些溃不成军的时刻,在这破败的世界里,苟延残喘的自己如何能够正常呼吸?我想这也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吧,它关于重塑自我。
塞亚伯林有两个自由概念。一个是积极自由,即摆脱内部约束的自由。积极是自制,有自我掌控的自我统治。拥有积极自由就是控制自己的思想,从非理性的恐惧和信仰中解放出来,从上瘾、迷信和所有形式的自我强迫中解放出来。也就是重塑自我。而教育就是不断将你的幻想、你的痴迷全都撕碎的东西,它会改变你的世界观、价值观。你不会受限于狭小的想法中,更加不会痴迷不悟。你走过的路,看过的书,每一步都算数。教育让我们能够面对世事无常,而不至于精神崩溃。
塔拉一步步来,从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到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历史博士,教育给她打开的世界是生命的无限可能。她用尽全力逃离的是一个废铜烂铁制成的垃圾场,她不断奔向的是一个更加宽广活跃的世界。而这一切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在成长这条路上,教育是帮助她解惑,支撑着她的东西。我想到了高考,以前不懂,但真正经历过后才清楚:原来即便是我恨了很久的高考,却是一个很锋利的武器,我们带着前往更加宽阔的世界,摆脱无知与蒙昧。
从未将心理疾病当成一种小感冒,因为心理疾病是一种非常残忍的痛。塔拉父亲偏执狂热,母亲顺从隐忍,一家人伤痕累累,淤青、擦伤车祸、坠落、脑震荡,却从来不去医院治疗。而这些来源是他父亲的心理疾病。刚开始看这本书时,很难看下去的原因就是这些病态的环境,病态的思想。深知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是胜于任何事情的。但是我们世界还有很多很多人都在经历着这种心理疾病,这种痛苦的事。那么该如何去突破与面对?教育会是其中一种解药。
心理的失衡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会因为太专注于自己而不断陷入思维的漩涡中,会失去理智、会恐惧、会胆怯、会越来越想把自己蜷缩起来,躲避这个世界,偏执,狂躁,与整个世界为敌。但是教育会给我们开拓一条路,会驱散眼前的幻想与蒙昧,它给予的是一个全新的想法与观点,让你敢于正视这个世界并爱这个世界,获得的或许就是罗曼罗兰口中的英雄主义吧。
合上这本书,开始刷豆瓣想看看别人是怎样的想法,却偶然得知这个拗口的书名的由来。“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出自《圣经》,它有两种含义:一个是逃离,一个是找到新的信仰。
这也该是教育的目的吧。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