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四十岁的时候怀念二十岁青涩懵懂,我们六十岁的年纪怀念四十岁的成熟稳重......当我们九十九的时候回想到这一生的岁月如此安然度过,快乐的如同没被时光抓住的贼一般窃窃偷笑。
孩子和老人
在心灵的领域里
比起其他阶段的人来说,自由的多了
一是在畅想,一是在回想
这是开始和结束
也是生死和轮回
而我在其之间,失去了畅想的激情
而我在其之间,没有停下的时间
则背负行囊,奔走在路上
岁月极美
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这是时光, 也是岁月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这一段旅程,有你的相伴,才有了更大的意义
如果有来生, 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 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阴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 从不寻找。
人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但是会出现三毛与荷西这般令人爱痛交织,生死难分的爱情故事。
想起三毛曾在《大胡子与我》一文中写到:
荷西:Echo,你等我六年,我有四年大学要念,还有两年兵役要服,六年一过,我就娶你。
荷西:我的愿望是拥有一栋小小的公寓。我外出赚钱,Echo在家煮饭给我吃,这是我人生最快乐的事。
三毛:我们都还年轻,你也才高三,怎么就想结婚了呢?
荷西:我是碰到你之后才想结婚的。
荷西:你是不是一定要嫁个有钱人。
三毛:如果我不爱他,他是百万富翁我也不嫁,如果我爱他,他是千万富翁我也嫁。
荷西:。。。说来说去你还是要嫁有钱人。
三毛:也有例外的时候
荷西:如果跟我呢
三毛:那只要吃得饱的钱也算了
荷西思索了一下:你吃得多吗?
三毛十分小心的回答: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
三毛的个性鲜明的塑造了三毛,荷西的温柔长情塑造了荷西。
荷西比三毛小,两人刚结识的时候三毛在马德里大学像个“花蝴蝶”一般,三毛身边不乏爱慕者,而荷西与三毛之前的状态暧昧不清、难以定性,最后荷西决定暂时不再纠缠三毛,临走前,他曾认真地对三毛说让她等他六年,四年大学,两年服兵役。荷西离开时,手持常戴的法国帽倒着小跑,一边还微笑地对三毛说”Echo 再见 Echo 再见 Echo 再见⋯“ 眼里浸满泪水却还在做着鬼脸。
这六年里,三毛经历了答应画家求婚后才发现对方是有妇之夫、与德国教师订婚后对方却心脏病突发而死等感情打击,回到西班牙时身心疲惫,也早已不记得与荷西的六年之约。然而到约定的日子荷西却如期而至(多么痴心的男子啊),并且千方百计联系到了三毛。“临近晚上时三毛便又匆匆赶去好朋友家,见面时,好朋友只是叫她闭上眼,等候。而此时,三毛被人突然拦腰抱起,旋转,三毛睁眼一看,是荷西!她开心得说不出话来,就任由这样的快乐变成旋涡将她围绕在里面。” 此时的荷西已是成熟俊朗的男子,加上六年前的感情羁绊,两个人的结合仿佛是命中注定的事。
虽然最后的结局:“一个人消失在大海,一个人自尽于人海”
荷西只活了30年,却爱了三毛12年。他们有两个六年的恋爱与婚姻,又有了两个六年的哀痛与追忆。这四个六年,写满了三毛与荷西的一切爱与痛。荷西去世时三毛的心情我实在不忍也不敢揣测,没失去过至爱的亲人,无法感同身受。但就像三毛说的,爱有多长,牵挂和不舍就有多长。我相信她对荷西的思念,一刻也不曾停止。但她安定了下来,接过了自己对自己的责任,对家庭,对荷西的责任,写下了几本书,心情踏踏实实,不再去想人生最终的目的。就这样,她在而后的日子里,孑然一身,再未委身他人,直至死亡。
我能感受到三毛的话:“他是我生生世世的夫妻,以前的一切感情的纠缠、枝枝节节都不算了,我就变成这样纯洁的一个人,就是他的太太。”其中的思念和不舍。
这是三毛与荷西的爱情,一场爱痛交织,生死难分的爱情。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但是会出现杨绛与钱钟书这般波澜不惊,刹那邂逅生死相守的爱情佳话。
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
想起杨绛先生曾在《我们仨》一文中写到:
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杨绛先生是钱钟书的夫人,两人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让人羡慕不已。一百年过去了,岁月的风尘却难掩她的风华,多年前“清华狂才子,当世一鸿儒”的钱钟书便给了她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现在,她依然是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一个温润的慰藉,让人看到,“活着真有希望,可以那么好。”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再而浓,三而不可绝。
杨绛先生肯定也没曾想到那在古月堂前的刹那邂逅,便注定了这一生的生死相守。
古月堂历史悠久,见证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岁月交替,也见证了这一段跨越了一个世纪的爱情。那一年,它像一位睿智的老人,看着门前这一对情窦初开的小青年慢慢生长的爱情萌芽,默默见证着,微笑着,也偷偷送与他们爱情的祝福,期待他们的爱情能够开花结果,长成参天大树,而他们,没有让它失望。
文人相恋,肯定是和普通人不一样的。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在恋爱的时候,除了约会。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通信了。在一行行文字中去领会对方的思想,揣摩对方的意思,想来,这应该是文人间最浪漫的恋爱方式了吧。
钱钟书文采斐然,杨绛先生也不逞多让,两颗心也迅速被拉近距离。
一旦爱上了,荷尔蒙就开始疯狂分泌,连这样的才子才女也是不能自我控制。
自从开始通信,两个人就越写越勤,最后到了一天一封的程度,如果哪一天没有收到,就有如隔三秋的焦虑感,杨绛先生层写过这样一段文字来描述当时的情形:“*他放假就回家了,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就是 fall in love了 *”。
想来彼时的他们是最能够理解《诗经》中的那段著名的《采葛》所描述的心情了吧。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是啊,热恋中的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是对他们极大的痛苦与折磨。所谓:“乐哉新相知,悠哉生别离”,想必即时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
钱钟书和杨绛先生也许真的上辈子就是夫妻,否则两人郎才女貌,在相遇之前却从未谈过恋爱,而一碰上就一见钟情并携手终身呢?
1935年7月13日,钱钟书和杨绛先生在苏州庙堂巷杨府共结连理。
钱钟书后来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时光被不断的拉长,岁月也开始平静,两人都在这平静之中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烦恼和忧虑所带来的快乐。两人的生活也越来越波澜不惊,也许这是文章该结局的时候,钱钟书住院了。谁都知道,年岁大了,进医院可能就很难出来了,杨绛先生也知道,但是他还是带着期望。
于是,她带着浓浓的期望,照顾着病中的钱钟书,祈祷着奇迹降临。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而奇迹之所以称之为奇迹,正是因为概率的渺小。这一次,奇迹并没有光顾这一对爱人。
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先生的双眼用永远的闭上了,再也不能看到他那:“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钱钟书做到了他说的,此生只有死别,再无生离,但这一别给杨绛先生留下的,也只有了无尽的思念,以至于这份杨绛先生不愿提起的沉重被她自己描述为:“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之后杨绛先生写下了《我们仨》,书中一句:“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使多少人为这一对民国文坛罕见的绝世奇缘而叹息。
我能感受到杨绛先生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其中饱含的依恋与思念。
这是杨绛先生与钱钟书的爱情,一场温馨如饴,清逸温婉的爱情。
对比三毛与荷西,杨绛先生与钱钟书的爱情,你更喜欢哪种呢?是三毛那样拾荒旅行,寻觅心灵的归宿。还是杨绛先生那样与世无争,温柔陪伴的爱情。
爱情可能在你不可预料的时候悄然发生,不管你遇到了那种爱情,请善待它。
两个人能在这茫茫世间相遇已是缘份,更能相知相爱着实不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万万不可轻易放手,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
清 - 纳兰性德
明月多情应笑我,
笑我如今,孤负春心,
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结编兰襟。
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