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胖六十秒概述
2017年5月26日:
罗辑思维开卖《艺术博物馆》中文版,此书由全球顶尖艺术出版商出版,耗时13年,涵盖三千多件顶级艺术品。
思考
1. 罗辑思维为什么卖《艺术博物馆》?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上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就会增多。罗辑思维卖《艺术博物馆》和此前得到APP上开通音乐、艺术史专栏遵循的是相同的逻辑。
2. 为什么在罗辑思维卖?
可能是考虑到罗辑思维的用户群体普遍爱好阅读,从这类群体切入容易找到市场。
3. 旧时王谢堂前燕?
罗胖过去把得到APP比喻成古时候给皇帝授课讲经的翰林院,实际上也确实让好的知识传递到了普通人手上。这就让人联想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过去只属于上层阶级、精英人士的东西,现在寻常百姓也能“拥有”。
这本《艺术博物馆》虽然不能直接把货真价实的艺术品带到普通人的眼前和沙发边,但至少让这些顶级艺术品的“影像”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4. 艺术品的定义是动态的?
有观点认为,艺术品在只流通于上层社会的时候才能称之为艺术品。当普罗大众都能模仿的时候,比如一些音乐、绘画、雕塑,就不能被称之为艺术品了,至少不是A级艺术品。
这些艺术品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后,就变得不再稀缺了。精英人士会开始寻找新的不那么容易被模仿的艺术品。
5. 社会总艺术欣赏力?
只要还是在和平年代,社会上总的物质财富就会不断增加,人均物质财富也随之水涨船高。
这个逻辑放到艺术欣赏力上是不是也成立?互联网是不是能够赋能普通人以艺术欣赏力?如果这个互联网赋能的效应足够强,艺术品市场将迎来发展。
留言的留言
留言1. 将世界引入眼帘才会有追求的愿望
联想:
农村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大的一个劣势就是缺乏眼界见识。他见过的最大的世界就是父母一辈子生活的地方。他的见识也很难摆脱从原生家庭里面耳濡目染中学来的种种。
成人世界也相同,只有见过更大的世界才会激发内心的追求。
留言2. 家里的一道风景线,家成为第三空间,何须到门外。
联想:
科技赋能人类能够去很远的地方看风景、博物馆,那么反过来,如果科技也能赋能这些风景、博物馆来到家里面,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