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细读》孙绍振22

解读臧克家的《有的人》

这是一首写鲁迅精神的颂歌,是他人在鲁迅逝世以后写的。

诗人的命意是鲁迅虽然死了,但他是不朽的。作者构思的焦点,就是把死和生作为对立面来展开。把鲁迅精神转化为一种哲理,因此在想象中,鲁迅是虚化了的。

1.通过想象,把情感高度集中在一个焦点,本首诗集中在一句话上——“有的人”。同样是“有的人”,前一个和后一个,内涵是对立的,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同语对立”。

2.臧克家的这个同语对立很有特点,似乎是矛盾的悖论。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这是自相矛盾的,在逻辑上是不通的。但如果要把它改成合乎逻辑的话语,一点诗意都没有了。从理性来说是自身矛盾,但在表达情感方面却是十分强烈的:只要是为人们的幸福而奋斗的,就是不朽的。

这个核心、这个角度是很生动的,但是如果光停留在这一点上,也可能很单调且抽象。接着诗人还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把这个思维在形象的可感性上延伸下去,让它更丰满;二是让这个形象更加明确的和鲁迅结合起来,因为关于死和活,只是一般的哲理,而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两处,让读者感到是歌颂鲁迅精神的。“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令人想到鲁迅《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则明显与鲁迅在《野草.题辞》中所说对应:

我挚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做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腐朽。


全诗构思非常严密,原因在于其中强调着双重对比,每一节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大都是均衡的对比;而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又是一种逻辑的对比: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做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这里不但阐释了死了的人为什么还活着,而且提供了感性的形象(石头、野草)。“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虽然不对称,但读起来,更觉顺畅。这是因为,统一固然能给人匀称的美感,但一味统一,又可能造成单调、呆板之感。在这里,臧克家有意打破读者预期,以统一中变化的出奇制胜给读者以意外的惊喜。

最后一节: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这里的最后一个对比,不但形象比较顺畅,而且思想比较鲜明,这首诗的思想倾向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首先是政治立场的选择,和人民站在一起还是和敌人站在一起?其次是选择人民立场的个人,应该是谦卑的,只有谦卑的人无条件献身事业才可能是伟大的,反过来这可能变成反动的敌人。

另外,这首诗有两处显得不够精炼。如“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和“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都可以认为缺乏提炼。

还有一节: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同样意思重复了两次,而且并不流畅,这是应该避免的。可能是受当时风气的影响,为了把思想说得更鲜明一些,不惜牺牲艺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