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绅士
至今还记得,小学老师上课时提了一个问题,瞬间在我面前齐刷刷地举起了无数双小手,小手林立,抢着回答,我也高举双手,却在模仿飞机相撞,演绎着自己的世界,完全没有在听。老师恶狠狠地点我的名,让我回答。我站了起来,答不出问题,班里鸦雀无声,其它小手不见了,我的小手也不见了,藏到了背后。
即使现在研究生毕业,我也知道有一些学历生涯,是我们这种靠后天赶超的人,永远无法企及的。就像在泥土里挣扎出了头的竹尖,终于喘过气,望一眼天空,却见到已然有那么多鸿雁,仍在展翅攀高。那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就算能看到,也早过了能弥补的时期。
学习之路不太顺利的人,总能听到老师和长辈有意无意地提及班里的优等生,邻居家的好孩子,要你向他学习。时间久了,多少会有点看不起自己,这倒像一位绅士,一位轻视自己的绅士,心里几乎没有了骄傲,总能装下一些别人,一些在长夜里希望摇身一变,就可以变成的好学生。
2 黑暗舞者
在任何人多的场合,我都更喜欢关注一种人,他们不站在聚光灯中央,却有着自己的气场。他们在暗处力挽狂澜,在不需要背负枷锁时抽身离去,这种感觉,就像一个仙风道骨的高手,四两拨千斤,消失在云雾里。
一度以为这是内向所致,直到有一次和我妈聊天,那时正试图传达一个观点,反反复复地讲。我妈嫌我啰嗦,说比五十岁的退休阿姨还要烦。后来我开始明白,我这种人,不是内向,是敏感而清高。这之间的差别在于,不是害怕交流,而是懒得交流。
我们收起羽翼,隐藏自己,自诩是那个黑暗中的高手,自由起舞。
3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大概喜欢阅读和写作的人,多少都会有这样的情结,这种有点看不起自己,却喜欢在黑暗中挥舞的感觉。书是他们内心通往外面的介质,一种难以被察觉的幽暗光环。
这是一把隐晦的保护伞,让我们可以天天相见,但却从未了解。
人们胡吃海喝、人们抱头痛哭。人们可曾翻开那一页,见到黑暗中的身影,婆娑起舞。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越读越孤独。
一段分割忧郁的文
这次回上海住了几天,
和朋友们相聚,打心底里开心。
下文聊一聊他们,文风清奇,欢迎传阅。
1 老同事周小姐
我的第一份工作,钱没有赚多少,却结识了几位朋友,周小姐就是其中一个。她是一个开朗、天马行空的想法很多的人,和她交谈,不用拐弯抹角,十分随性。
有人说朋友在场面上,就是一种社交货币,你让他觉得有面子,他也让你足够体面,这样朋友就能一直交下去。我很认同这种说法,在工作的场合交朋友,尤其能突出这一点。
香港可是没有小龙虾的,所以回到上海,我总能顶住压力,去吃上一回,于是和周小姐定了这家。坐下来看到她点了碗粥,才想起来她现已过得非常养生,感觉有些不好意思。
不过我还是点了两盆,邀请她一起吃。她笑笑对我说,“好,最多就是明天多跑几回,不管了。”
后来我另一位朋友正好来找我,和周小姐并不认识,她还是抢着把单买了,我嘴上说着过意不去,心里觉得很暖和。
同事是不是可以成为朋友?
不想成为同事的朋友是一个好朋友,
不想成为朋友的同事不是一个好同事。
所以答案是,可以的。
2 三兄弟
在还没有回上海时,周欧巴就问,“要不要我来机场接你。”暖!暖啊!
出来碰面之前,问他在哪里等,他说,“在你家门口。”暖!太暖了!
我这么说不是想给他造成压力,其实在哪里见都可以,只是刚出门,就看到他黑色霸气的SUV早早地停在那里,知道这一整天,他宁愿自己辛苦点,也要帮我们省去出行的麻烦,觉得特别窝心。
我们去大悦城看了魔兽展,本想共温高中时代的回忆,可由于展馆太粗糙,实在没提起聊的兴趣。
于是我们找了一家咖啡馆,聊起现在的生活,L青年在音乐厅做着文艺相关的工作,算是一种回归。周欧巴考出了律师执照,分享各种案件,我们再从中穿插各类搞笑的脑洞,笑得前仰后合。
后来发现这店其实是动漫手办爱好者的集中地,所有人都在安静地摆弄手办,拍照,只有我们仨,拍桌蹬腿的。
周欧巴说,汉舍的烤鸭还是要尝一尝的。我吃着感觉就像我们的友情,因为有了沉淀而肥美,却一点也不腻。
晚上我们去老外街,那里的确有很多老外,通过一条窄窄的巷子走进去,里面有很大一片天地。
我们找了一个阁楼,可以眺望远方的喧闹,眼前又安静地很适宜聊天。
老朋友是你无论现在身在何方、身居何职,聊久了,总能回到最初的状态,不带一点世俗的色彩。
帮周欧巴点了一杯大都会,本以为会是五味杂陈,又苦又涩。结果却如果汁般爽甜。周欧巴说不喜欢这么甜,给了我,我喝了一口,觉得这正是当下的味道。
3 家姐
本来回来的日子也不长,空闲的时间不多。姐姐想和我见见,我们总算凑出个时间,一家人四姐弟,聚了一聚。
地方是姐姐选的,在人民广场丽笙酒店(Radisson Hotel)顶楼旋转餐厅。我说这家酒店我住过,姐姐便开始吐槽,说服务和硬件都不是很到位,已开始老化。
我附和说是,顺便也吐槽了一下这次住的裕景酒店,第三天回到房间,居然停电了。她说现在国内五星级酒店多,但真正顶级的也就那几家。
我觉得再说下去就有种攀比的感觉了,说了声是,再没有搭话。
刚选完咖啡,点心就来了,虽然天气不是太好,可大家的拍照欲还是很强的。先是食物,然后是近景、远景,和各种姿势的自拍。
我很理解爱拍照的人,因为我自己就是这么一个。聚会结束,回家整理照片,再刷一遍自己的存在感,感叹一下捕捉过的瞬间,挺好。
哥哥来了,大家开始集中精神向他八卦相亲的经历,我也积极参与,一方面出出主意,一方面庆幸我哥帮我吸引了全部火力。
以前对于亲人、朋友、爱人,不太会拿捏分寸,觉得对自己亲密的人任性,是表达自己的爱。开自己熟悉的人玩笑,是对她的信任。
其实,越亲的人,越需要小心翼翼。我明白了这个道理,用失去了一些人作为代价。
亲人是不能选择的,不喜欢的朋友,可以转身离去。亲人,怎么转,都还在那里。
我很喜欢这样四姐弟的关系,我们可以不聊什么深刻的话题,但每次在一起,都是一种团聚。
4 文艺谭小哥
在上海生活的时候,朋友圈就那么窄。每次念书、进修,我都会留意能不能交到一些朋友。谭小哥就是我在读口译的时候认识的。
当时他还没有毕业,我好像也还在大学,一晃多年,我们也成了老朋友。
虽然后来见面不多,我总觉得我们之间有一种文艺青年的默契,回来几次,他都愿意叫我出来玩,泡吧、喝酒、谈天说地。
这次他问我想吃什么,我选了大时代里的火锅。这充满市井之气的热腾,是国内独有的。
啊,原来谭小哥也养生,他晚上主要吃了些蔬菜,对锅里的番茄饶有兴趣,我在一旁大口吃肉,显得比较生猛。
他最后还是去隔壁店里点了一笼小笼,我们俩看着它们小心地被夹起,吃完,然后起身离开。
我们找了家可以打桌球的酒吧,为了确保水平,我点了杯没有酒精的鸡尾酒,结果仍然以4比0完败。
完败之余还不小心打碎了谭小哥的酒杯,买单时害他多掏了60块钱。倒不只是钱的问题,有种给人添了麻烦的感觉,虽然我知道他并不在意。
闲聊时他说要去报名摄影班,我说好啊,文艺的圈子,总能有网红。说完,相视而笑。
下次相聚虽还没确定时间,可我们说好了,都要再去多认识些朋友,拓展一下社交圈。
6 聊不完的L.青年
我和L.青年属于真的很能聊的那种。那时我们家住得近,常常可以聊到半夜。
后来有一段时间有了矛盾,彼此失去了联系,扼腕不已。
重新见面,还是在周欧巴的婚礼上。自那以后,又恢复了联络。我们都长大了,不再矫情、不再那么敏感,都更懂得珍惜。
后来我们都明白,好朋友,不是那个人的观点必须都和你一致,而是尊重彼此不同的立场,但仍然可以把对话继续下去。
朋友,是在掌心呵护的光,它可以随风摆荡,去往任何一方。
是的,这次聊完,又是深夜。
7 王兄与孙姐
临走前一天,约见王兄与孙姐。他俩起初不认识,一个是我大学最好的朋友,一个从美国念书回来,刚刚工作。
王兄属于很逗的那种,孙姐也直爽,所以初次见面,并无违和感。
那天聚会我很轻松,基本就是坐着听,笑。他们的对话可以拍成一部美国喜剧,我愿意付费点播。真的。
4月和10月,是上海天气最好的时候。
每次回来,只有几天,很快就过去。
许多朋友,来不及见,舍不得走。
只好期待下一次相聚。
一段小九九
默契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友情扬起时间的帆远航。
船上满载着回忆的酒,
愈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