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选择看的视频课是“数学王子”张齐华执教的《小数乘小数》,我心想:枯燥乏味的计算课大伽会怎么演绎出新意与精彩呢?带着这份好奇与疑惑我点开了优酷视频上这节课。
看完之后整体感觉张老师这节课简洁明快,新颖别致,结构清晰,课尾的数形结合乃点睛之笔,既令人耳目一新又升华了课堂,由衷感叹其不愧为“数学王子”!
课堂伊始,张老师的复习巩固环节,采用的是出示1组6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题,然后让学生去选择复习哪两个题你认为最具有代表性,并要说出选择的理由。当分享的学生选择的是自认为数字比较大、比较难的,但不是张老师认为的计算结果末尾有零的更具代表性的算式时,张老师采用了借鸡下蛋的策略,告诉同学们他发现下面有更多同学选择了这样两个题,然后让学生计算以达到复习目的。
显然,第一题一位小数乘整数比较简单,第六题末位有零,需杠零,这两个题既有梯度又具代表性。
通过复习发现学生基本上全部掌握,可见学生基础比较好。接下来新授课环节,张老师给出同学们AB两种方案供选择:A由老师出题,让学生只负责计算;B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出题,但是要说出自己出这些小数乘小数的算式的理由。通过举手表决,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自己出题,于是张老师让四人小组讨论出3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题,并友情提示,不出三位小数乘法题,然后让学生上台展示所出题目,还要说出自己选这些题的理由。
接下来老师板书他从同学们所出题目中选出的三道小数乘法题让学生试做,指三位同学板书在黑板上,结果几乎全对。此时该讲算理了,张老师机智地抛出一句话“假如你是老师,你会问大家什么问题?”学生说“问大家为什么乘数都是一位小数而结果积却是两位小数呢?”正合老师意,那就让学生们回答吧。一生上台讲解,老师辅助板书,因为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它们同时分别乘了10,所以积要除以100才能使结果正确。老师连忙用红色笔板书在相位位置,然后让其他同学先小组再上台也像刚才这样来讲解其他两题,让学生把算理讲明。
此时张老师并未就此而过,而是说他发现下面仍然有4位同学出现了错误,征求大家意见,是看一看他错在哪里,还是猜一猜他错在哪里?当然同学们都选择了猜一猜它可能会错在哪里?学生猜他可能仍然像计算小数加法那样小数点对齐,可能仍然像小数乘整数那样结果是三位小数仍然点成两位小数。也可能先杠去零再数位数点小数点。张老师在学生估计学生出错点时适时引导:这样的错因是什么呢?你想提醒他什么呢?让学生的思谁向纵深处蔓溯。
算理已明,错误已订,接下来是应用了,张老师问大家“我们学习小数乘小数在生活中会有什么用呢?”有学生说买东西时会遇到小数来小数,卖房子时也会遇小数乘整数,张老师话锋一转,大屏幕上出现王阿姨在超市买布的题目,张老师没有别要求学生估算,而是说张阿姨很自信,她很快知道自己要付23.4元,让学生判断王阿姨的计算对不对。学生从3x8=24判断不可能是23.4元,从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且末位2x6没有0得出不可能是一位小数来判断,还有学生从2X6=12推出末位不可能是4来判断这个结果是错误的,估算意识培养目标达成。
接下来张老师以一句“王阿姨的儿子会算”来过渡,大屏幕上出示了王阿姨儿子所列的乘法竖式,然后张老师说,王阿姨的儿子并没有对竖式进行计算,而是又在竖式旁边画了一个长方形,再把长方形进行分割,使它变成由一个大长方形和两个小长方形及一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从而用0.12+1.6+1.8+24算出8.6x3.2=27.52,从而让学生思考能否明白他的口算方法,从而把计算算理与数学图形结合起来,妙!不仅又使我想起我市名师席争光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课,最后也是用长方形的面积把乘法分配律表示出来,此处他俩是谁借鉴谁的呢?
结束环节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去思考,王阿姨买这些布营业员是用计算器计算的,但计算器上一个键坏了,怎么都真不出正确结果,请下去猜想:到底是哪个键坏了呢?
纵观这节课,我充分感受到了学生是主体。你会选择复习哪几个题,为什么?探新哪几个题你会出什么题,为什么?计算方法都对,做为老师,你会问同学们什么?有同学出错,你选择看一看还是猜一猜……无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纵观这节课,我充分感受到了老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整节课的流程都是在老师的精心设计的框架之内,让学生有条件地选择中进行,A与B,学生只能二选一,且每一次选择后都有老师的友情提醒,也是设框架,在学生讲解算理时的由扶到放,在学生猜错环节的提示学生为什么他会这样错,你想提醒他什么无不体现老师的组织性,引导性,参与性。
纵观这节课,张老师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使课堂学习轻松活泼。如“数你狠,但你有没有起到坑别人的同时也会坑到自己啊”“瞧瞧,你们想到的是买东西,人家想到的可是卖房子”
总之,越看大伽们的教学视频,越感到自己如那磨道中的驴,人家是那西天取经的白龙马,已年近半百的驴,突然想跳出磨道去学马,驴能变成马吗?学学会像马吧?起码会变成一头更好的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