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这个标语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候,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时至今日已经宣传了四十三个年头。在近半个世纪的砥砺传承里,我做为一个在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心里面已经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并且根深蒂固。
我是上了小学三年级以后才跟着学校大部队去山上植树造林的。起先年纪小,在村子里上的是一二年级复式班,老师就是一个极其负责任的保姆,随你在教室内撒泼打混,任你在室内天马行空,却不允许你去外面胡闹。教室外是一条马路,虽然那时往来车少,却也极易出事故。复式班只有一个老师,怕孩子逃离了视线,出了问题无法向家长交待。所以,他的责任是启蒙为辅,安全为主。
由于气候的原因,在三月十二日植树节那天,东北的山上还存有大量积雪,地表有冻层,挖不了坑。我们栽树的时间大体都推迟到三月末或者是清明前后。
记得当时学校组织植树是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是带队老师,每个班级三人一组,又分成若干个小组。大清早,学生们排着长长队伍,在学校老师和旗手引领下,向学校附近的山上浩浩荡荡开拔。学校要求学生们自备铁锹,镐头等一些劳动工具和劳动保护,直白了说劳动保护就是自带手套。农村孩子与大自然有一份与生俱来熟悉感,上山后如同鸟入林,肩背手提着,不时说笑打闹,全然不顾老师声色俱厉的呵叱。最令孩子们心动和惬意的还是背上的吃食,因为这顿野外午餐,是劳累后心中最美好的期盼。
学校工友套上牛车,装上满满一车落叶松树苗,堆叠起来像高高隆起的山丘一样,然后用糙绳子捆起,再扣上塑料膜。塑料膜的四个角露在绳外,牛车慢慢悠悠向山坡移动,膜在风中飞舞,远处看,那头笨牛像生了翅膀一样,时而升腾时而低垂。虽然如此,在颠簸的山坡路上总会稀稀拉拉掉落一些树苗,孩子们都兴奋的眼视前方很少有去捡拾的,多数被起早上山的农民拣去,栽种到自家地旁。
树苗的长度大约有二十多公分左右,五十棵一捆。按数量分到班级后又分到各个小组。
在栽种前,老师教我们“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方法,演式了多次,怕我们毁了苗木一再提醒和强调。就有一些同学,总会想出古灵精怪的话题气老师。毫无疑问,这样的孩子一定是会被老师从后脑勺到脚后跟都轻轻爱抚个遍,孩子们都小,被老师揍的也不疼,跑开了还笑个不止。
现在想起来,这种栽种方式太简单了,特别适合我们小孩子栽种这种易活的苗木。这种栽培方法主要包括三次埋土、两次踩实以及一次将苗木向上提起。东北话解释就是三埋两踩一提溜。
挖树坑时将浅层土放成一堆,我觉得这个浅土层也就是半揪深吧。再向下挖一揪深,也就是深层土,另外放成一堆,不要混放,为以后的栽苗做好填土准备。
树坑挖好后,将表层土碾碎,平整、均匀地放在坑底,放入树苗。树苗放入后,用揪撮进深层土入坑内。在培土到一半时,将树苗稍微向上提一下,就是东北话说的一提溜,目的是防止树苗窝根,影响成活和生长。提苗之后,不要立即埋土,这时要将已埋的土向下踩实,目的是使树苗的根须和土壤紧密接触,尽快吸收水分和营养元素,以便扎根生长,有利于树木的成活和生长。接着就是将剩下的深层土埋入,一直埋到与地面平齐,进行第二次踩实,目的是使树苗树干挺直,也使树苗与土壤紧密结合,以防被风吹斜。
落叶松的树苗最易成活,那时我们各个学校,包括社会上各种组织植树造林,也都栽种这种树苗,林场的苗圃里更是铺天盖地都是。植树的时候我们岁数小,玩心重,为了早早完成任务,往往快马加鞭,注重数量忽略质量,成活率并不是很高,现在想想都有些愧疚。
时光茬苒,若白驹过隙,事过境迁,只徒剩追忆。那些年的美好时光就这样悠悠荡荡过去了,此时,已然没了当年栽树时的那份无忧无虑的心气。可现在回想起来,怎么还清晰的像昨天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