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不仅是我们对往生的追忆,更是我们对于死亡的思考。
--------题记
有人说,活着时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让自己满意的死去。想想看,也不无道理。说起来人生的意义,竞是死,也颇有一点讽刺。
究竟如何逝去,才最有意义?我也没有答案。面对即将到来的清明节,任何人的喧闹在那由无数英魂凝聚而成的沉默面前,都是虚无缥缈而苍白的。我们只好以史为镜,沿着历史的长河,去看看前人是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
神话代表着我们民族的启蒙时期,也能够说明华夏民族自孩提时就有的一种精神。
譬如盘古。巨人盘古是为了开天辟地而撑天踏地精力衰竭而亡的。他所代表的,是为了世界而奉献自己之精神。与他志同道合的,还有夸父。这一类人,他们坚信对世人做出贡献的重要性,远高于自己的生命。因此,他们也毫不犹豫地追寻着自己的目标,将生死置之度外。
渡过夏商周,由春秋到秦汉,有四位大人物的辞世十分有名。他们依次是:屈原——投江自尽、项羽——乌江自刎、韩信——冤死牢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此外,汉代的两位名将也都和韩信一样冤死牢中,他们则分别是:周亚夫和李广。
韩信那三人的死,其实是政治问题,而非人生问题,我们暂且不表。
我们先来说说屈原。屈原可以和后世的岳飞、史可法联系起来。这一类人,其人生的最大目标就是以身报国,他们对于死亡是鄙夷的,因此他们已成为了国魂的一部分,得以永世长存。
项羽于乌江兵败,力战后,自刎。这又代表了新的一种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叫英雄主义。项羽做事从来不论成败,他最大的人生目标也就是轰轰烈烈终其一生,顺带着他的虞姬。
诸葛亮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的政治家。与刘备不同,刘备只是有目标(称帝兴蜀)无理想。而亮,则是有目标(治蜀)有理想(兴汉)。为此,亮得付出。为了自己的理想,自刘备崩后,“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于是他操劳而亡。诸葛亮并不同于前面提到的屈原岳飞,他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去奋斗的,他心中只有兴汉,没有蜀汉。这种生死观,也注定了他这一类人将生于忧苦死于操劳。面对死亡,他们是无畏的,因为他们心中只有理想没有死亡。(尽管诸葛亮的理想是政治化的)
对于这些人,直面死亡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然而,先秦诸子中有两个对死亡选择了避让。第一位,是老子。老子的人生观不是为国,而是为己。《逍遥游》正是他的作品。而他为什么这样认为,则要让另一位来解答了。
这个人,叫杨朱。杨朱为我们供献过一个成语“一毛不拔”,只不过,那不是他的本意。杨朱的意思原本是指,如果人人为己,人人快乐,天下也就安宁了,面对死亡时,也可以坦然了。
杨朱与老子的观点,其实就是:每个人要让自己的人生活个精彩,这样,也就无愧于生,同时,也无憾于亡。
历史的典型我们也差不多释话完了,后来的文天祥、袁崇焕也都与前人如出一辙。面对死亡的态度,也还只差一种没有谈论了,那就是超脱。
我们不妨来看看嵇康。嵇康是晋代的名士,竹林七贤之首,常啸于山林。做为《广陵散》的传承人,他是一位对于尘世深恶痛绝的隐士,最终被官府迫害而死。嵇康将死亡当作一种超脱,或许是因为魏晋名士清谈的风范与当时玄学之兴起有关。或许舍弃佛家所谓的尘缘,活着会更为洒脱吧。
纵观历史,受人们所推崇的生死态度,有着五种:或是为人民、为国捐躯,鄙夷死亡;或是追崇英雄主义,渴望轰烈而亡;或是心存理想,无视死亡;或是充实人生,坦然而亡;亦或是悠然超脱,淡然而亡。
清明渐至,愿每一位亡者满意于自己亡的选择。也愿每一位生者,把握好自己生的决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