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练笔

如果,你写的每一篇文字都有实时反馈,甚至每一段话都有个虚拟的编辑告诉你这一段有可取之处或者没有,这一句话有用还是没有;告诉你写得对还是不对,好还是不好,那你每日不辍的文字进步应该是明显的。

一如画家在空白的稿纸上兴之所至,旁边的高人实时指点迷津,在其身侧告诉他有为之法,这样的参悟进步是神速的。

我的自以为是的观点里,可以很简单的推出,那个出了40-50本书以上的作家关于练笔的看法,我很赞同:

“如果是自嗨,练一万年,每日不辍也是没有一丝丝意义的。

这就好比一个想参加高考的人,每天都在练自己想象的题目却想通过练习考上985高校一样,费尽了所有努力得到的都是白扯。

最有效率的做法是,弄清楚考试都考啥?衡量标准是啥?门槛有多高。然后研究真题,针对性的练习。

一如研究过稿的高手的文字,针对性的模仿,拆解,在符合门槛的基础上研究创新拓展,这样进步最大。

余华好像在他的采访里这么说,他买来了市场上的书,从他人出版的书里中学习,甚至怎么加标点符号也不放过。

换句话说,心中要有反馈,眼中要有“市场”,不必每天都写,但一旦动笔,就要以“高考”最热考点排序,以“市场”受欢迎度,等考虑你的每一次动笔。

如果自嗨也是写作,如果张嘴就是精言妙语,滔滔不绝,那出版市场为啥没有充斥无数自嗨文。

凡是满篇充斥着“我”的文字,常常无我的市场,因为没有人为此买单。

人们愿意买的是他从文字中被感染,情绪被拉扯或撩拨或感动或激动……这其中见到了他自己。所谓满篇无我才能处处有我。

……

如果自嗨式写作,那种练笔是必要的,有价值,有意义的,那么为什么你所知道的莫言,贾平凹,余华……并没有集体扎堆出现在某平台上真先恐后的练起笔来?练笔只是形式,更重要的是思考,以及如何更有效率的反馈改进提高。”

这也是她并没有天天练笔的原因。

当然她说的也不一定对。

不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许有可接受的地方罢。

这也许就是多读多思考的益处,从不同的人那里可以学到不同的观念和方法,会触动你不同的思考,引发你与众不同的文字。

这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人们喜欢遇见的是那种妙笔生花的文字,口吐莲花的话语。因为从其中能看见生的乐趣与欢欣,能体会到活的挣扎与艰辛。

见文字,见众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