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与外面世界》
THE CHILD THE FAMILY AND THE OUTSIDE WORLD
第一篇:母亲与小孩/第十一章:把宝宝看作有想法的人
我觉得这章讲了两方面事情,一个是宝宝在经历的除了现实世界,与此同时还有想象世界;一个是父母不只是将宝宝看成需要照顾、喂养的宝宝,还需要将宝宝看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尊重对待。
从第一个方面来讲,宝宝在经历的除了现实世界,与此同时还有想象世界,这个话题在之前一直在提起过。宝宝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和认识是从宝宝与这个世界的接触开始,比如宝宝内心如何形成对有始有终的概念,这就是在宝宝的游戏玩耍中实现。如果父母因为过于焦虑宝宝的安全之类问题,而强行把宝宝对这个世界的尝试打断,宝宝就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心理体验。比如,宝宝想去自己洗衣服,父母担心孩子洗不干净,就强行不让宝宝去尝试。那长大后,父母还真不能完全怪孩子自己没学习自理能力了,因为孩子心里压根没有这样的概念去做这样的事情。
从第二个方面来讲,父母将宝宝看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尊重对待,如果不这样的话,那和养个宠物有什么区别呢?有时父母会把孩子和宠物做对比,父母会说“我养宠物见到我还会摆摆尾巴,我养你我得到什么?”其实此时的父母压根没有把孩子当成和自己平等的人来尊重对待,只是希望把孩子当成宠物来养,那父母又怎么能怪孩子长大之后啃老呢?宝宝任何的选择都是深受父母的影响,孩子从小到大都只能把自己当成父母的附属品,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孩子不啃老,不靠父母,还能靠谁?就像宠物离不开主人一样。
所以我们要孩子成长更好,我们就需要从一开始让宝宝经历成长,而不是替代宝宝去经历。当然我们也需要用为孩子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去经历,需要用合适语言去提醒宝宝会面临哪些危险。
I would say that in imagination he has eaten it. Just as the food goes in and is digested and becomes part of him, so this which has been made his own in an imaginative way is now part of himself and can be used.
在生理层面,宝宝的消化系统经过各种各样的消化,才能把食物吸收成为自己身体一部分。同样在心理层面,宝宝内心世界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消化,才能将外界的东西吸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成为自身对世界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
这也意味着宝宝对这个世界认识是有一个缓慢过程的,并不会一下子就达到了我们成人对世界认识的速度。成人之所以能迅速的对这个世界进行认识,那也是因为成人对这世界认识的节奏经过成长中锻炼变成了自动化或者潜意识化,其实这也是宝宝和成人之间的区别。所以成人对于宝宝的一些好奇心需要有耐心和包容心态,允许宝宝慢慢地以自己方式去认识这个世界,这样宝宝才能形成对这个世界认识的节奏。
For one thing, we have witnessed a completed experience.…Total happenings enable babies to catch hold of time. They do not start off knowing that when something is on it will finish.
让宝宝经历事情自然而然的结束,这样子宝宝才能形成对于事情有始有终的概念,一个对现实经历总是被打断的宝宝长大之后是获得不了坚持和耐心的好品质。很多时候家长总是会用自己的想法去替代孩子的经历,觉得没必要,也就那样。
但是对于宝宝而言却是不一样的,一方面宝宝没有经历过,宝宝会因此对于这些经历充满好奇,就像去一个陌生地方旅游一样,一方面谁都想亲身体验过,谁都不想只从别人嘴里听到目的地是怎么样的风景,都想亲身经历见识是不是那回事。这也是为什么成人有着很多经验,知道很多事情会有怎么样的发展,会遇到怎么样挫折,孩子依然要自己去撞一道南墙才会回头。
那家长能做的是什么呢?用自己的经验和阅历为孩子提供参考,随孩子自己去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到孩子支持和建议。
We saw how the child came doubt and hesitation at the start of a new venture. We watched the child stretch out and touch and handle the spoon, and after the fust simple reaction be temporarily withdrew interest.
宝宝真是像一直躲在壳里的软体动物,总是小心翼翼地去和这个世界接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要随便打断宝宝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宝宝一旦经常经历了打断,宝宝会选择完全退回去,觉得这个世界很危险,不再敢对这个世界有兴趣了。这样子的宝宝长大之后,除了回家啃老,还能做什么呢?外面世界太危险了,社会人际关系太复杂了,孩子怎么又可能去面对得了呢?
所以我们除了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宝宝去尝试,更重要的是家长不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宝宝身上,这样无形中就会给孩子套上了枷锁,而是要有自己事情或者兴趣爱好去忙,要更多关注到自己。
the baby is trying to get at the principle that underlie your decisions, so as eventually to be able to foretell what you allow.
宝宝真的如同一张白纸,宝宝很在意父母的允许和决定,父母如果都往上面写满了父母自己的条条框框,孩子真的会没有自我的发展空间了。有一次和一位同行聊起,同行感慨到父母从小对孩子的思想灌输真的是根生蒂固地存在,即使孩子长大后知道那是不正确的,依然也不愿意去改变。
这就说明了家长要慎言,规则不能是随心而立的,家长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影响。所以家长要教育好孩子,就必先要让自己身正,自己都不是直立的标杆,又怎么会给到孩子合适的榜样。但是在很多亲子咨询当中,父母都不觉得自己有问题,认为是孩子自身毛病,这又怎么能够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改变或者调整环境?
有时,我在想为什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会这么大,顽固到难以消除?除了这些影响在我们生理层面,在大脑里的神经回路已经固定了,改变需要很变长。可能还或许在孩子看来,那些影响除了负面影响,背后可能还有孩子认为那是父母爱的浓缩。所以放弃父母对自己的影响,其实是在让孩子放弃父母的爱。
We saw by what happened that he is not just a body, he is a person.…The ages at which various kinds of skill develop are interesting to record, but there was more in this than skill. There was play.
我们经常在很多幼儿教育书上看到有关儿童发展过程中一些行为能力在不同年龄阶段里发展顺序或者表现,但是宝宝首先是做为一个人而存在的,人就意味着存在宝宝并不是流水线上按统一标准生产出来的产品,宝宝自身的发展是存在差异变化的。所以书上的东西都只是给到参考,孩子除了外在行为举止的发展,还有内心世界的发育,这些都不只能按照书本来死板地教育的,而是需要父母和孩子进行真实的互动——游戏来帮助孩子成长。
这就好比在提到宝宝发烧的时候,医生会叮嘱父母注意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如果还是很活泼乱跳,就不需要太过着急担心一样。毕竟宝宝不是产品,是人,这里并没有严格章程的使用手册,而是需要父母有足够的包容心和耐心来应对宝宝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