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今日有所思的第72天。
李笑来老师今天在专栏文章的最后才提出了在个人成长的层面如何保持成长率,印证了我对这个问题的观点,4月4日我还是在写“每日反思”的时候就讲了这个看法,(高速成长需要多维度发展),昨天的“今日有所思”我又重复了这个观点(生命只是远方的苟且),在此不再赘述,有兴趣可以看相关的文章。本来我以为李笑来老师会在上周二的问答中就讲述这个观点的,没想到他会放到本周来做一个大题。
不敢说自己可与李笑来老师比肩了,但在学习专栏之后,自己的认知和思考能力确实有了提高。表现就是不纠结、找方向、找方法、抓落实。
1、不纠结。一个观点,一个主题,我可以了解,可以接受,根据自己的现状来选择是否继续跟进和深入学习。比如成长率这个概念,我接受之后就用数据表进行了20期的数据计算,作为对比还进行了5%和1%的模块计算,甚至发现了李笑来老师在计算上出现的错误(专栏已经修正过了),结果让人大吃一惊(10%增长率和10%成长率的叠加在20期会产生60%的复合年化收益率,比巴菲特高3倍),经过计算还发现成长率实际是复利的复利(成长率是复利的复利)。清晰的预判,也可以加强自己去执行的意念。这大概是因为理科生的思维就是这样,遇到事件先考虑能不能做到,只根据已知条件去推导理想状态的结果,实现可能性放到下一步去研究。如果一个观点我有疑问或反对或者现实需求不大,我只是简单地了解然后绕过,不必花精力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或者非要与对方辩论个是非曲直。这些绕过的观点并不是没有丝毫用途,它们一样会经过思考、学习而留存在我的思想体系中,某一天会突然与其他观点进行连接产生新的观点,或者是因为我目前的认知水平和现实状况还没达到应用它的水平,在条件成熟时我会重新运用。
2、找方向。在选择了一个可能对自己有益的观点后,立即开始寻找实现方法。比如在计算完成长率的推演后,立刻发现这个理想状态与现实有差距,除非是在股权第一级市场,即企业创始人或者风险资本的市场中才有创造这种奇迹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基本上也是一次性的(IPO),很难“长期”保持。所以“长期”的成长率在资本投资市场上面很难寻找,做出这个判断是基于此前精准的计算。但这个这么有用的观点一定会有个应用的场合,我推断最有可能实现的地方就是个人成长。
3、找方法。找到个人成长这个方向后,我就开始思考实现的方式,寻找背后的关键词才是关键,这个方式一定会在以前的主题中有讲过、提过或是留有痕迹。在脑海中梳理了一下,有个两个概念,一个是元认知,一个是多维度发展。元认知是最底层的思维方法,更倾向于架构思维体系,而多维度思考是可以直接应用的方法,那就是它了。
4、抓落实。方法找到了,看看在自己身上该怎么应用。我确认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列出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各个方面的因素,对时间进行分配,然后再分配到日常生活工作中。
在如何进行多维度发展的问题上,我用了同样的步骤来分析,比如分别做了2、3、4维度在增长率10%、5%、1%等不同条件下的20期计算结果,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和中近期目标,实现目标的维度和方法,每一维度如何具体分解到年度、月度的时间分配中。其实这个循环可以不断分解到次一层的问题中,而且跟元认知中“事实-联系-结果-行动”的循环有点接近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所思所写算是75%反思了。
在关于成长率的思考当中,我把“成长率”、“长期”、“复利”、“成长是关键”、“多维度”、“元认知”这些概念进行了连接,最终做出了“个人成长的成长率要靠多维度发展实现”的判断,与李笑来老师的思路不谋而合。
这样说来,元认知是否就是理工科思维呢?不纠结,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