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时候,帮助主管部门策划了一个出访的大活动。
之前从来也没做过那么高层领导的活动配套,就觉得我们有对外合作基础,又是多方利好,就应下了。
后来才知道有多复杂和多担责,当初真有点“初生牛犊”的劲头。
吸引力法则是个神奇的现象,可能是我们常说的“道”。当我心无旁骛,只想把工作做好时,好像一切开了绿灯,即使有小小的问题,充分沟通后也不再是问题。
当时还被外方机构隐喻“这丫头就这么自己跑来了”。过程“不对等”又何妨,为的是高效的沟通和最终的对等,我喜欢结果导向的务实工作(然而很多时候这并不符合体制内)。
从接到问询到完成,不过两个半月的时间交了多方满意的答卷。
从此之后,与主管部门的互动就更多了。
有时候感觉到一丝丝被依赖和被需要。分配任务或需要基层支持时,会主动想到我们,无论是配合工作还是“排忧解难”。有时候在主管部门眼中的难事儿,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举手之劳。互帮互助才能长长久久的合作。
去年,在线组织了第二届活动,我的初心就是想把活动的品牌持续下去,争取更高层次更机制化的交流。
虽然过程中遇到一些让我无法理解又出力不讨好的声音和观点,但我作为业务主管,硬着头皮坚持住了。身心累就累吧,唯求问心无愧。
今年,当我还在琢磨第三届活动该咋策划才不被动的时候。先是主管部门抛来了橄榄枝,请我们组织大活动的平行活动;紧接着外方合作伙伴也来敲门,提出今年的活动主题可行性。上下联动,内外联手,突然这事儿就好办了。
能支持的给支持,能联络的帮联络,能出力的就出力。速速策划合二为一,形成专班、提报方案。通过审批后立刻着手筹备。短时间内函报组建会议架构、邀请会议主席、凑齐报告人。握了一把好牌,好像一切都是顺水行舟。
筹备过程虽然因为疫情延期了一次,然而,疫情稳定后,决定速战速决。
这次遇到了给力的同事们。我只负责总协调、会议材料和联络,会务工作各小组承担起来。
所以,今年我感觉轻松很多,也有更多时间结合近几年的经验,思考未来可复制的组织模式、可持续的品牌平台、可模块化的组织保障、可输出的核心价值。
感觉像晨练的热身和拉伸一样,唯有做久了、做熟了,才能突然悟到,体位稍有调整,便有不同程度和部位的伸展与疼痛,才能摸索出自己适合拉伸的体态,效果才能更佳。
我们都在摸索中前行与成长。但首先要找准方向、然后心无旁骛的全力以赴,把其他的留给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