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见到一个陌生人,想要了解他的基本情况,但时间又特别短的情况下,大家通常会怎么办呢?
据我观察,大部分人会迅速围绕以下三个问题来交流:
1、工作及职务
2、籍贯或者家乡
3、年纪
其实,想想也特别简单,以我为例,如果我告诉各位,我来自河南,从事金融行业,一名标准90后,我想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会快速运转起来,在不到10秒钟的时间内去寻找跟你最熟悉的河南人、最了解的金融人、最有印象的90后,然后几乎不用1秒钟的时间,大脑自动完成这个种身份的融合,得出一个终极结论—火山灿是一枚标准的中年油腻男!你看就这样,10秒钟的时间,我们的大脑自动完成对我这个人的认知。您看,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中,有多少次,甚至我们连面都没见到,他人就按照这个逻辑,基于他所知道或了解的其他个人,以偏概全甚至是以一概全,通过简单类比,三个词或者三句话就完成对我们的认知,至于这个认知是不准确,他们一概不关心。
其实,从生物角度来看,这是我们人类的一种本能,即根据单个个体行为特征快速给整个物种贴标签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有的以一概全,在远古时代,这种本能大大降低人类犯错的可能,极大提升生存概率,所以这种本能深入我们的骨髓,所以它深入我们骨髓,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工作中,甚至是朋友圈,我们都能感受到它无处不在的巨大魔力,每个人都深陷其中无法挣脱。那你说,我们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对待这些偏见,只能当个忍者神龟?
当然不是,接下来我就跟大家分享3个比较有效的应对方法。
第一个方法,叫做不纠结:
人类所有的知识本质上其实都带有偏见,听到这句话,是不是很吃惊,是不是很难理解。我举个例子,你就知道了,你看,我们都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但是在我们的知识体系里面,这些都被统称为树叶,而且大部分人认为树叶其实都是差不多的,你看,我们人类用很巧妙一个概念:树叶,就把数以亿计的不同树叶给定义了,甚至还几乎同样的描述和认知。而一个又一个概念,组成了庞大的人类文明,而在这个文明的底层的概念确是几乎忽略所有个体差异,却又不能准确表达任何一个个体,你看,人类这种带着偏见的认知硬是将一个四不像的概念代表了所有此类物种,其实这是人类底层逻辑的漏洞。所以,我们得理解,偏见其实是人类快速认知世界的一种工具。所以,面对别人的偏见,我们自己首先要不纠结,心里要明白,你看,他又犯了人类的底层逻辑漏洞。
又有人问了,你说不纠结,说的轻松,做起来可难啦,那我们再来谈谈第二个方法,叫做巧分解:
啥意思呢?其实就是说面对别人的偏见,如果可以的话,尽可能去了解他这个认知是怎么形成的?听别人说的?还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网上的流言蜚语?你会发现,很多都是道听途说,你让对方讲个所以然来,自己他讲不出来,你再来慢慢进行对话,不要上来就质问,上来就解释,简单聊聊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能够适时用上一些事实或案例,效果会更好,往往这种沟通会让双方关系更亲密,同时也解决自己的问题。
如果说前两个方法,你都觉得不解气,自己吃亏了,那再分享个终极办法,这个方法叫做“还其身”,我了解到这个办法是从一个故事里面来的。
话说有位养兔大户,偶然间发现附近寺院里有个和尚不地道,花天酒地,尤其贪图女色。
于是,这件事便成了他便大肆宣扬,不就人们都知道了“和尚没一个好东西,都是说一套做一套的假仁假义者”时,原本香火旺盛的寺院一下子冷清了许多。
经过调查,寺里的方丈知道了原因,便派出两个和尚来以买兔子为名解决此事。
养免大户瞧不起和尚,懒得亲自动手,便让他们自个儿挑,不一会儿,他们拎着一只奇丑无比、兔毛脱落的老兔子出来了。
“我们把这只兔子拿回去养,如果有人问起,我们就说是从你这里买的,也相当于给你做宣传了。”两个和尚说。
“不行不行,”养兔大户赶紧摇头道,“我这里的兔子个个皮毛干净、漂亮无比,你拿这么一只快死的老兔子会让别人误会我的。”“那,一个和尚行为不检点,你却以之为代表做宣传,对于我们来说,难道就不会让别人产生误会吗?”和尚微笑着反问道。
养兔大户立刻脸红了。
这个故事就很生动展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妙用,简称“还其身”,其本质还是在与让对方能够真正换位体验偏见给别人带来的困扰,通过自身的经历来转变自己的认知。
偏见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怎么面对别人的偏见,跟大家分享了三个办法“不纠结、巧分解、还其身”,希望在工作或生活中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尽量不带着偏见去看待人或者事,不要被别人代表,也不要去代表别人,否则你会蒙蔽自己的双眼,错过这个世界很多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