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始终坚守的初心使命。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各类急难愁盼问题层出不穷。强化为民服务宗旨意识,切实解决群众的这些难题,不仅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以及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这是摆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与紧迫任务。
筑牢思想根基,树牢为民服务宗旨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从思想深处筑牢为民服务的根基,才能在行动上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丰富内涵。通过学习,不断增强党性修养,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人民公仆,第一职责是为人民服务。要传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回顾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历程,从焦裕禄 “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的公仆情怀,到孔繁森 “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民” 的赤子之心,从廖俊波 “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 的务实作风,到黄文秀 “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 的深情告白,这些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无不诠释着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党员干部要以他们为榜样,将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融入血液、浸入骨髓,切实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深入基层一线,精准把握群众急难愁盼。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医院等基层单位,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要转换角色,以普通群众的视角去感受生活、体验办事流程,真切了解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不仅要听群众 “说了什么”,更要关注群众 “没说什么”,善于从群众的表情、语气和实际行动中发现潜在的问题。要拓宽收集问题的渠道,除了传统的走访调研,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通过政务服务热线、网络问政平台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全面掌握、精准把握。例如,一些地方通过建立 “民生问题数据库”,将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分析研判,为精准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积极担当作为,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关键在于行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担当作为,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列出清单、建立台账,明确责任人和解决时限,实行销号管理,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对于一些能够立即解决的问题,要迅速行动,马上办理,让群众尽快看到成效;对于一些较为复杂、需要长期推进的问题,要制定详细的解决方案,持续发力,一抓到底。比如在解决老旧小区改造问题上,涉及规划设计、资金筹集、居民协调等多个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分阶段推进,逐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同时,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防止问题反弹。例如,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方面,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建立溯源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机制,切实保障群众 “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