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舞台场景以6岁为分水岭,6岁前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在铁路局中心医院的家属区,那是十几幢俄国人盖的灰板楼,红色的实木地板打上蜡后油光锃亮,踩起来咯吱咯吱响,那响声到现在都觉得异常动听。每层楼住着三户人家,每户人家都有个和我同龄的孩子,我们冬天一起在长长的走廊里过家家,夏天在楼与楼之间疯跑……爷爷宽容慈祥厚道隐忍,奶奶小气自私刻薄无知。那时,家里还有没结婚的叔叔和姑姑,和后来把我从公主梦里摇醒的那个美堂妹。总之,家里人口多,走廊很热闹,每到中午做饭时: “张妈,你家吃啥?”“李嫂,我煮好的苞米来拿两个”…… 饭味儿,香味儿,邻里亲情,热热闹闹地串进你心里……
六岁后,回到了父母家。家里只有弟弟和我,还有不停倒班的母亲,以及凶神恶煞般的父亲,家里清冷干净…… 我时时怀念爷爷家长长走廊里的熙攘和温暖。
因为父母是双职工,家里条件稍好一些,70年代末,家里就有电视,冰箱,音响。我和弟弟穿的衣服经常是父亲从北上广出差带回来的,那个年代,我们姐弟俩穿的惹眼、干净、时髦。父亲喜爱音乐,家里经常流动着梁祝这样美好动听的音乐。因为电视,也会吸引邻居家的孩子晚上顶着我父母不耐烦的脸色勇敢地敲响我家的门。
家里还有很多的书,除了医学上的专业书籍,小说,还有很多《当代》《收获》《小说月报》《大众电影》《摄影》等各类杂志,当父亲安静不发火时,我们家的夜晚还是很温馨的: 母亲织着毛衣,看着电视;父亲安静地抱着自己的专业书看;弟弟玩儿着积木;我如饥似渴地看着父母书架里的书…… 我的阅读习惯也就是在那个时候逐渐养成。
因为有了前面四天的觉察书写,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为什么从小会表面看起来礼貌而骄傲,实则惊恐而胆小。外在的物质造就了我高人一等,瞧不起别人,当然也会让我一直想通过这些外在的东西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和羡慕。
我也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一直有个梦想:有一天,要有一个自己的小院儿,种花种草种些小菜,养两只鸡,养一只狗,每到傍晚,煮好肉,炒好菜,叫来邻居朋友,在夕阳下,在小院里,放着古老的音乐,一起喝酒吃肉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