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66年)
赵惠文王薨逝,子赵丹即位,是为赵孝成王。赵丹即位后,便任用平原君赵胜为相。
周赧王五十年(公元前265年)
秦国进攻赵国,夺取三座城市。因为赵孝成王新即位,赵太后(赵威后)听政执事,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国答复道:“赵国必须让赵公子长安君来齐国做人质,齐国才发救兵。〞赵太后不答应,于是齐国便压住救兵不发。
赵国大臣一再劝说赵太后,赵太后却公然对左右随从说道:“谁再提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的事,老婆子就朝他脸上吐口水!”
不知道原文中为何有老妇字样,赵惠文王死时也就四十出头,做为他的王后,推测赵威后此时也就35~40岁左右,不会再多了……不惑之年就称老妇了么?
左师触龙求见赵太后,太后气冲冲地就等他进来,等他提了那事后,好借此吐他口水🤔。
没想到触龙却慢吞吞走向赵太后,在她身旁坐下,并向赵太后道歉道:“老臣我的腿脚不好,也很久没有来看望太后了,为此私下里我常常自己宽慰自己。但是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适,所以这次来看望您。”
赵太后说道:“我出行全靠坐车。”
触龙问道:“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有所减少吧?”
赵太后回答道:“喝点稀粥罢了。”赵太后此时的怒意稍解。
触龙接着说道:“老臣的小儿子舒祺🤔,年岁最小,又是个不成器的,但我因为年老,私下里却最是宠爱他。老臣想让他在宫里补个黑衣侍卫的缺,去护卫王宫。在此冒昧向您请求了!”
赵太后说道:“可以呀,他今年多大了?”
触龙回答道:“今年十五岁了。虽然还年轻,可我想趁我这把老骨头还没入土前,先为他做好安排。”
赵太后笑着说道:“大丈夫也知道疼爱小儿子吗?”
触龙笑着答道:“比妇人更厉害些呢!”
赵太后笑道:“我看呀,还是妇人更厉害!”
触龙却道:“我觉得,太后您爱女儿燕后(燕武成后)要胜过爱儿子长安君。”
赵太后道:“这你就说错了,我待燕后之心远不如对长安君。”
触龙说道:“怎么会呢?父母疼爱孩子,就要为他们的将来做深远的思量,太后您当初送燕后出嫁时,抓住她的脚后跟直掉眼泪,想到她要嫁到遥远的燕国去时,心情十分哀伤。待到燕后离去之后,您并非不想念她,一逢祭祀就祝愿道:‘希望她一切顺利,千万别让人把她退回来。’,这难道不是为她的长久打算,希望她的子孙能在燕国相继为王吗?”
赵太后若有所思,点头道:“是的。”
触龙又说道:“从现在起往前推三代,当初赵王的子孙被封侯的,现在还有没有继承人在位的?”
赵太后回答道:“没有了。”
触龙点头说道:“这就是说,近者灾祸殃及其身,远者殃及其子孙。难道说君王被封侯的儿子都是不成才的?那只是因为他们的地位尊贵但无军功,俸禄丰厚而无劳苦,却享有国家的许多珍宝重器。如今太后您提高小儿子长安君的地位,赐他良田美宅和诸多珍宝,却不让他趁现在的机会为国家立功。一旦您不在世上了,那长安君要靠什么在赵国自立呢?”
赵太后恍然大悟,说道:“你说的对,就随你所说的去做吧!”于是下令为长安君备齐一百乘车,去齐国做人质。齐国接到长安君后,随即发兵,秦军退回。
以下内容出自战国策,而不载于资治通鉴中。
齐王建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太后。
赵太后问齐使道:“齐国今年的收成还可以吧?百姓都安乐富足吗?你们齐王身体可好?”
齐使心中不快,回答道:“臣奉齐王之命向太后您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的状况,而是先打听年成和百姓的状况,先卑后尊,这样是否有欠妥当呢?”
赵太后皱眉回答道:“话可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你们齐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呢?这世上岂有舍本逐末的道理?”
不等齐使回答,赵太后又接着道:“帮助君王救济穷苦百姓的钟离子和叶阳子,他们为什么还没有被齐王任用,没有成就功业呢?带动百姓奉行孝道的北宫氏的女儿婴儿子为什么也得不到封号呢?这些贤者既不上朝辅政,齐王也不对他们进行表彰。他准备靠什么来统治齐国,做百姓的父母呢?於陵那个仲子还在吗?这个人对上不向国君称臣,对下不治理他的家族,也不愿同诸侯交往,这是一个带领百姓无所作为的人,这样的人为何能活到今天,而不被杀掉呢?(这句狠了,人家也没做什么坏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