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快乐或安康的端午,我们再来聊聊端午。
午,十二地支之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第七位的是午,可端午是五月初五,不是七月初七啊?
一
如果你找人看过八字,你会发现,生在正月,地支是寅而不是子,以此类推,二月是卯,三月是辰,四月是巳,五月正好就是午(更准确地说,还得看节气)。
为什么正月是寅而不是子呢?
因为我们现在用的仍是夏历,夏朝的历法就是以立春为正月,地支配寅,称为正月建寅。
正月是一年的第一个月,是一年的开始,又称为岁首,确定岁首起于何时,是制定历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历史上一直都是正月建寅么?非也。
《史记·历书》载:“昔自在古,历建正作於孟春。”司马迁说,自古以来,建正都是在孟春。孟春,即春天的第一个月。因为这时候正是冰雪融化万物生长的时候,“於时冰泮发蛰,百草奋兴”。
但是,改朝换代得宣示主权啊,“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
改正朔,正是正月,朔是初一,江山易主,得改。
改的结果,“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
也就是说,夏朝的正月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正月;商朝的正月则是十二月,即腊月;周朝的正月又提前一个月,是十一月,即冬月。
夏商周三代,夏沿袭的是“昔自在古,历建正作於孟春”,这个古起于何时呢,司马迁说“盖黄帝考定星历”,应该从黄帝算起。
所以,夏朝及以前都是以立春作为正月,但上古时期因为观测技术所限,曾有过历法与节气发生偏移,按《史记》所载,颛顼和尧的时候分别做过修正。
到商周两朝则是因改朝换代而变更岁首,各比前朝提前一个月。
如《左传·昭公十七年》有载:“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
火,指大火星,是二十八宿里心宿的第二颗星,即心宿二,不是我们现在说的火星。
火出,即大火星在黄昏的时候见于东方,观测到这一天象的时候,夏历是三月。因为商朝的正月比夏历早一个月,夏历的正月是商的二月,所以夏历的三月也就是商的四月,同理,是周的五月。
秦代统一天下,也得改正朔,此时已有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秦始皇据此推算自己是水德,于是将岁首正月改在十月(即夏历的十月),因为十月地支为亥,为水。水五色为黑,秦尚黑色。
刘邦得天下,先是自号为五方上帝的黑帝(请参看《中国的上帝去哪了?》),因为他认为自己承袭的是秦的水德,与项羽的楚无关,“故袭秦正朔服色”。
所以,刘邦建汉的时候应该是以十月为正月。
到孝文帝,有个叫公孙臣的上书说五德算错了,汉不是水德,而应该是土德,因为土克水,我们得了秦的天下嘛,“汉得土德,宜更元,改正朔,易服色。当有瑞,瑞黄龙见。”不信,很快就会有黄龙瑞相出现。
丞相张苍也懂历法,说你丫乱讲,“以为非是,罢之”,结果没两天,甘肃天水的成纪地区真有瑞相来报,说见着黄龙了。
孝文帝高兴啊,就任命公孙臣做博士,你牵头制定土德的历法吧。
得,张苍是丞相,也是刘邦的旧部,可哪敢说这黄龙是假的,于是,“张苍自黜”。
再后来,司马迁的时候,也就是汉武帝时期,由落下闳等人制定了太初历,汉武帝元丰六年颁行天下,同时改年号为太初,即元丰七年起改为太初元年。
这个太初历“日辰之度与夏正同”,以正月为岁首,正月建寅。自此以后,中国的历法不断有调整修正,前后数十种,但正月建寅一直沿用,直到今天还是正月建寅。
PS:太初历也有过修正,最初是司马迁等人制定的,用的是周正(正月建子,冬至),后来才由落下闳等人修订为用夏正(正月建寅,立春)。
二
周朝正月建子,以十月为正月,但这是周天子的正朔所在,西周时期是否天下皆同不好说,可以肯定的是,到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势微,各诸候国各行其是,历法也并不统一,战国时至少有六种历法同时施行,称为“古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
唐朝刘知几的《史通·模拟》曾说:“春秋诸国,皆用夏正”,只有鲁国“独用周家正朔”,如果真是这样,那岂不是春秋时期的正月都是建寅了吗?
五代时的丘光庭撰有《兼明书》,其中有一篇《刘子玄误说周之诸侯用夏正》,“古者孟春之月,天子颁朔于诸侯,诸侯奉而行之,安有周代诸侯而用夏家正朔?”并说刘知几是“子玄不精鲁史,妄斥先儒说经典之玷,不可以训”。
鲁国又是何时用夏正的呢?丘光庭说:“魏国之兴,在周之末,时称战国。鲁不臣周,自造史书,追书前代称王,改朔用夏正。”
夏正(正月建寅)自汉以后沿用至今,为什么呢?
很简单,正月建寅,立春为岁首,这样的安排最符合中国气候变化的实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变化的实际感知就是以正月建寅为最合适。
改正朔以宣示王权的做法,往往是为了改而改,如武则天称帝,国号为周,她改的正朔就是用的周正(正月建子,十一冬月)。
事实证明,夏历正月建寅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历法安排。
三
说这么多与端午有什么关系?
端午的起源说法很多,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或是祭龙、以夏至为新年等不一而足。
有说午通五,端午就是初五,但很明显,每月都有初五,之所以将初五的五称之为午,还得从夏历的五月地支为午来看。
五月地支为午,五月初五是两个五,将初五的五通假于午自然就顺理成章。
因为五午通假,所以五月称为午,看了前面说的那些历法,显然这样说太牵强了。
所谓端午,这个午很明显是来自于夏历的五月地支为午。
之所以五月初五是个节日,未必有多么复杂的背景,就是因为有两个五而已,至于包粽子划龙舟等习俗,是庆祝这个节日而设计的活动项目。
换句话说,五月初五的这个节日会有什么样的活动,完全取决于这个时令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以及原有的传统,比如祭天祭祖。
同理,正月初一,二月初二,三月初三等都一定会是节日,只是在千年流传中,最后得以传世而最有名的是正月一春节(元旦)、五月五端午、九月九重阳,七月七的七夕也算有名,其他的二月二、三月三等没能定型成正经的节日(少数民族中或有保留)。
既然端午的午是五月地支为午,那么,这端午的节日必然是在正月建寅的历法中形成的。
以此推测,端午的起源或许在夏朝甚至更早的上古时期。
若如传说所言,屈原真是在五月初五投了汩罗江,那么,在这个家家欢庆的日子含恨而去,不正是“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极致悲凉么?
事实上,纪念屈原或纪念伍子胥、曹娥等人,这些不同版本的传说本身已经说明,端午并不因某一个人而起。
端午节早已有之,然后才有了纪念之说。
现在的品牌推广,总喜欢讲一些有历史渊源的感人的品牌故事,比如DOVE背后的悲伤爱情,是历史还是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会因此而感动,因此而记住并喜欢上她。
从这个角度来说,从一月一到十二月十二,突围而出的五月五端午,真的要多谢屈原呢。
我们就更应该对屈大夫深表谢意了,因为他,多了三天假期呢。
那么,谁说端午是悲伤的祭日不能祝快乐的,这本来就是一个欢庆的节日好吗?
端午快乐!
PS1:至于说端午为夏至的说法,算算日子就知道,夏至与五月初五差得远着呢。历法观测中古人最先确定的也是最重要的节气就是二至(夏至与冬至),笼统地以五月五为夏至,未免太低估古人的历法实践和经验了。
PS2:有不少人引用《晋书·律历志》“颛顼以孟夏正月为元”,以此证明孟夏为正月,进而论证端午为夏至。但是,孟夏为夏季第一个月(孟仲季分别是一二三),即四月,并非五月,此其一;其二,《晋书·律历志》说的不是孟夏而是孟春,“颛顼以今之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月朔旦立春,五星会于天庙,营室也,冰冻始泮,蛰虫始发,鸡始三号,天曰作时,地曰作昌,人曰作乐,鸟兽万物莫不应和,故颛顼圣人为历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