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不少真切深入的体会感悟。今儿把东坡先生、贝多芬、李嘉诚、稻盛和夫、俞敏洪等名人从他们的传记里请出来,用这理论审视分析了他们人生经历与成就,蓦然顿悟:他们不同凡响的成就背后都有着自己鲜明坚定的信念和价值观。他们遇到的挫折打击往往比我们更大,他们也并非没有苦痛伤悲,但他们能迅速地调整自己,以积极主动的态度继续致力于影响圈的事务。
比如稻盛和夫面对工厂的困窘与同事的大量离开,他选择留下来,把吃的住的全搬到工厂,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发产品中去,最终创造出京都瓷器的大品牌。
而俞敏洪从北大灰溜溜出来时连租房的钱都没有,但他不发牢骚不抱怨,而是在绝望中积极开展工凛冽的寒风里自己提着着浆糊桶一个电杆一个电杆的刷广告,做自己影响圈的事。
马云第一次创业开海博翻译社就更是这样。亏损三年,朋友撤资离开,但他咬着牙默默坚持,为了填补亏欠的钱,自己背着麻袋去小义乌批发各种商品再到处推销,直到扭亏为盈发展的越来越好。他们都是积极主动创造条件,全力以赴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到极致的典范。
积极主动是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算积极主动呢?不想不知道,一想才发现这地球人都熟知的这个词儿想要真说个清楚明白还真不容易。现在我们请《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推动美国历史进程的25双手之一)带领我们一起了解积极主动习惯的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积极主动位居高效能人士七大习惯之首,它的内涵有三:
积极主动的第一要义就是就是把选择权抓在自己手里。也就是说,不管何时、何地,不管在任何处境下,每个人都拥有权衡利弊主动做出选择的权利。
我先举个极端的例子,它可能让你更真切的体会什么是人类选择的终极自由。当年维克多·弗兰克尔身处纳粹死亡集中营的囚室,历尽劫难受尽酷刑,父母妻子弟弟都悲惨死去,有一天他忽然顿悟:纳粹可以限制自己的自由,摧残自己的肉体,但是它无法改变自己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人格。从此他很少受外界极端恶劣因素的影响,而是按照自我意识、良知、想象力和独立人格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所以最终他坚强的活了下来,并从这苦难的磨砺中挖掘智慧,最终写出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
积极主动的第二要义是全力以赴做好自己的影响圈。
每个人都有自己关注的事,比如健康、股票、工作、财富、科技等,这叫关注圈。这圈里个人可掌控的一小部分就是影响圈。积极主动的人关注的可能多但他永远会理智地把自己的精力专注在个人的影响圈内。因为他明白关注圈是个人很难改变的。美国作家弗格森说:"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自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是动之以情还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
北宋诗文大家范仲淹当书生时,在开封勤奋攻读。皇帝巡幸开封,其他同学都跑出去观看;唯他巍然不动依然专心攻读。大家好奇问他,他说:"书读的不好,见了皇帝也没用;书念好了,皇帝迟早要见自己。" 范仲淹就贼机灵, 读好书才是自己影响圈。而投资界与巴菲特并称的芒格向来也是如此,只做自己能力圈的事。
影响圈的核心事务是做出承诺和信守诺言。而信守诺言付诸实践就是高效能习惯的根本力量。
积极主动的第三要义就是一旦做出选择,无论结果如何都能坦然接受,拥有成熟稳定的内心。
积极主动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实践的过程。当年樊登老师被困央视失意苦闷时,就是从这本书里找到了自己突破的方向和路径,积极主动专注读书,致力于提升自己,坚持实践才为以后成功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积极主动并非是七个习惯的起点,它是人生的底色,是想成大事者终身坚持贯彻实行的基本原则。文尾分享培根先生关于习惯的智慧与你共勉。
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强大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