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于景祐三年生于偏远川蜀的书香门第之中,其父亲苏洵便是《 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 苏老泉”。苏洵为他起名为“轼“,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这样的名字,或许正是昭示了苏轼不平凡的一生。
嘉佑元年,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其弟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击中了他们的心。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宋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的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团练副使。这一去,他便再没有回过京城。先任杭州知州,后至惠州,最后竟被贬到流放仅次于满门抄斩低一等罪行的儋州。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每到一个地方,他事必躬亲,都做出了令人称赞的功绩。
在再一次的调任途中,他最终卒于归途,享年六十五岁。
从意气风发一展宏图的少年到最后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苏轼这一生跌宕起伏,感受到了人生无常世间冷暖,但因为他的豁达,“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他乐得其所,留下灿烂了宋词的无数佳作。终其一生,也归满足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