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很多人印象中的唐朝都是雍容华贵和无边风情。贵妃娇媚的姿态,李白澎湃的才情和万国来贺的盛世奇观都让唐朝呈现出最繁荣的景象。实际上在盛世的背后,党争和政变从未停止,自唐太宗李世民开了武力夺位的先例,皇位就变得可争,可得。
“玄武门之变”也好似成为了一种惯例,竟在唐朝289年的历史里发生了五次之久。每一次都是骨肉相煎,亲属相残;每一次都是得“玄武门者得天下”。陈寅恪也因此感叹,大唐中央政治局局面均系于北门卫兵之手。
其实真是如此吗?并不见得。假如只看结果,任何政变都显得极其简单,也就是赢或者输。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一次政变是不复杂的,仅仅是北门卫兵那些人,远不足以真正决定皇权的归属。
一、五次玄武门之变
五次玄武门事变,其中三次发生在长安,两次发生在洛阳。
第一次是武德九年时,由李世民发动的夺位之争。
当时的秦王李世民作为武官集团的代表,和太子李建成分庭抗礼,相互忌惮。李建成为了巩固地位,和李元吉一起多次暗算李世民。李世民功高震主,在朝中的日子并不好过,为了挽回局面,他最后选了择发动政变,在玄武门当场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成功逼迫李渊让位。
古往今来很多历史学家对于李世民发动的这次政变都持肯定态度,司马光更是在《资治通鉴》里直接说立嫡长子为太子是惯例,但是高祖的天下却全部都是太祖李世民打下来的,如果李建成学一学吴泰伯让位于三弟季历,又怎么会有之后的争端。
其实我是不太认同这种观念的,难道一个人只要足够优秀,就能掩盖这种灭绝人性的杀兄逼父行为?李建成和李元吉对李世民进行了政治倾轧,李世民岂不是做的更绝?而且当时的他才28岁。
第二次是神龙元年时,由张柬之和崔玄暐发动的逼迫武则天之事。
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与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为了拥护太子李显,趁着武则天病重,身体衰微之时,成功控制住了玄武门,并协同李显进入迎仙宫,杀掉了张易之和张昌宗,兵锋直指武则天。
武则天审时度势,明白大势已去,第二天就颁布诏书由李显代为处理国政,第三天就正式退位,由李显继位。
张柬之等人因为这种“从龙之功”都被封王,一时风头无两。但是他们最终的下场却并不好,李显羸弱,朝政几乎都被武三思和韦后把持,张柬之等人不久就遭遇了贬官,然后或忧愤而死,或惨遭杀害。
第三次是景龙元年时,时任太子的李重俊围攻玄武门,杀死武三思。
自武则天以后,唐宫女人们的权势之心都非常重,李重俊虽贵为太子,但因不是韦后的亲子而时刻处于水深火热中。韦后、安乐公主和武三思等人一直密谋要废掉李重俊,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地位,李重俊发动了政变。
他用矫诏征调了三百多名御林军,杀死了武三思和其儿子。李重俊想学李世民,却始终不够他心狠,就是因为那一刻对李显的迟疑,李重俊最后失败身死了。
这一次的失败也是玄武门事变的唯一一次失败,其实杀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重俊从一开始就应该先控制住皇帝李显,只有皇帝被控制,政变才可能真正成功。
第四次是景龙四年时,李隆基攻入玄武门,杀死韦后,逼迫李重茂退位。
李重俊死后,韦后和安乐公主更加猖狂,不仅独断专权,祸乱朝纲,甚至谋害唐中宗李显,毫不掩饰篡权夺位的野心。为此,李隆基联合姑母太平公主等人策反御林军,攻入玄武门,成功杀死了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逼迫李重茂禅让皇位给父亲李旦,李隆基也因此被封为太子。
第五次是宝应元年时,程元振与李辅国伏兵玄武门,阻止了张皇后的政变。
时值唐肃宗李亨病危,张皇后和越王系授甲长生殿,企图谋害太子李豫。程元振等人知道后就埋伏在玄武门以西的陵霄门,成功护送了太子,收捕了越王系并杀死了他们的党羽段恒俊等人。唐肃宗李亨死后,唐代宗李豫顺利继位,张皇后也在不久后被杀死。
五次玄武门之变,除去各种势力背景的诸多因素,都可以说相对身处劣势的一方,在控制了玄武门之后就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二、为什么政变总是发生在玄武门
1、玄武门的位置很重要
皇家宫殿作为古代的政治中枢,帝王的居所,重要性非同一般,相应的建筑格局更是对应了多方面的考量。
唐朝长安和洛阳宫城的建筑格局就是完全一样的,呈对称排列,以南北向为轴线,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位于皇宫南向,用于商议朝政、处理公务和举行宴会。内廷位于皇宫北向,用于帝后寝宫和后妃游玩场所。
玄武门就位于北面正门,能够直接通往内廷皇帝的居所。所以控制了玄武门,就可以对皇帝的寝宫畅通无阻,从而控制住整个国家最高的权利机构。
玄武门因其重要性而往往设有重兵,比如被称之为“北衙”的宫廷卫军司令部。强攻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性,所以预谋政变里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获得玄武门守卫的支持。
2、 玄武门的禁军容易收买
玄武门禁军都是由皇帝最信任的人担任,要么就是最忠于皇室的将领,要么就是最亲近的宦官。这些禁军在政变发生的时候所起到的作用有时是决定性的。李重俊发动政变时,就是因为禁军的临时倒戈,才会面临失败的结局。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皇帝的贴身护卫,又为什么总是那么容易就被收买?难道他们的忠诚都是说来好听?既然如此,皇帝又凭什么总是诸多信任?
这是因为,这些禁军所忠诚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李这个姓氏,更是李姓的某一方所代表的权利。他们的选择更多的是一种审时度势,是面对上一层的争夺时决定认可哪一方的力量,是不涉及到家国天下那种情怀深度的。
陷入这种政治角逐当然有很大的风险,但是回报也是非常可观的,当一方明显处于弱势时,以小博大能够获得的成果也自然更多。万一事情不顺,还可以“临时倒戈”不是?既然如此,又有什么不能搏一搏的?
真正发生最高层权利的争端时,没有多少人能够独善其身,选择“容易被收买”也是一种智慧。
三、唐朝中央禁军制度及其发展
中央禁军由南衙诸军和北衙禁军组成。唐朝初年,李渊将三万随他起兵的将士纳入府兵系统,屯于玄武门,称之为“元从禁军”。贞观初年,李世民从元从禁军中挑选出百余骁勇善射者为“百骑”,分二番于北门宿卫,并置北衙七营。
贞观十二年,于玄武门置左右屯营,称为“飞骑”。龙朔二年,在左右屯营的基础上扩充左右羽林军。武则天时改“百骑”为“千骑”;唐中宗时改“千骑”为“万骑”;唐玄宗时改“万骑”为左右龙武军;唐肃宗时又增置左右神武军和左右英威军;唐代宗时改为宝应军,唐德宗时又将其改为射生左右军和左右神威军。
安史之乱以前,唐朝禁军的主要职责是保卫京师和皇宫的安全,执行宿卫任务。由两个系统组成,一是由百骑至左右龙武军,二是由北衙七营至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和左右羽林军统称为“羽林亲军”,羽林大将军则由皇帝最信任的亲属或者最亲近的将领担任,其地位远在诸卫大将军之上。
这时候的羽林军作为保卫京师的精锐,谁能够掌握,谁就拥有话语权,所以张柬之可以依靠禁军结束“武则天时代”,李隆基也能够以此一举清剿强大的韦后集团。
安史之乱以后,禁军就是唐皇可依靠的唯一军事力量,除了保卫皇帝,还要保卫整个国家。禁军的作用扩大化后,其人数也自然日益增加,直至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左右神策军和左右神威军等十军。
中晚唐时期最重要的军队,就是神策军,柳公权《神策军碑》就揭示了这一强大的存在。神策军最高的指挥官,全部都由宦官担任,而皇帝则通过宦官拥有对这支军队的绝对控制权。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为了防止吐蕃进攻,哥舒翰在西北设立了一支防御军队,即为神策军。安史之乱后,为拱卫京师,支援前线,神策军被调到中原,兵力扩充至万余,由宦官鱼朝恩掌控,驻守陕州。
广德元年,吐蕃攻入长安,唐代宗逃到陕州之后,是鱼朝恩率领神策军紧急救驾。吐蕃退走以后,也是神策军护卫唐代宗返回长安。因护驾有功,神策军被纳入禁军,多次整顿增编,并设立均由宦官担任的护军中尉和中护军各两名。
神策军由此成为中央禁军的主力,扈从天子,受到了朝廷高度的重视,最高峰时兵力甚至达到了十五万余人。
神策军自上而下具有一套独特的组织系统,这样的好处在于皇帝不必担心宦官“弑君篡位”,保障了江山永远姓李,还可以和藩镇军队相持,控制中央和地方。
坏处在于皇帝一旦无能,宦官就会擅权架空,甚至废立天子。唐朝历史上就有七位皇帝是由掌控神策军的宦官拥立上位的,唐宪宗更是被宦官刘克明所杀。
四、政变能成功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事实上,没有任何一场政变是临时起意的,也没有任何一次政变背后没有掺杂复杂的权势斗争。比如李隆基庚子年间发动的政变,想要胜利其实也 并不容易,而其最终能够成功的原因也绝不只是因为获得了禁军的支持。
李隆基政变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以下三点:
1、李旦所代表的唐朝宗室力量很强大
自武则天以来,唐朝宗室和外戚就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斗争,外戚长期占据着优势地位,早已经让宗室集团强烈不满。
李旦曾经君临天下,李隆基家族地位显赫。他们在唐朝宗室和群臣中,就是最具权威和实力的皇位继承人,是打击外戚势力最鲜明的一面旗帜。
因此,李隆基和李旦的号召力是非常巨大的,他们一句“立相王以安天下”就可以使政变成为合法的“不得已为之”的措施。
2、另一强大的政治援手-太平公主
政治上角逐的暂时失败当然让李隆基父子非常不好过,“日夕忧危,切齿于群凶”。太平公主生性聪慧,又盛极一时,因为“多权谋”而被“甚惮之”,在韦后等人手底下也是过的不太好。
共同的厉害关系使得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合起来,两个人手上的资源整合,才能够奠定政变的基石。
3、社会和政治环境已经抛弃了韦后集团
韦氏和武氏把控朝政太久,“卖官鬻爵”、“盘剥封户”、“多营佛寺”等种种行为已经使国家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也已经引发了太多人的不满,不论是地主阶级还是普通百姓,都急需改革弊政,焕然新生。
谋害唐中宗的行为更是一把将他们自己驾起来烤的火,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是无论如何都洗不白的。对于禁军,韦、武等人也可谓既无恩泽,又无权威,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甚至“先鞭万骑数人”,可以说愚蠢至极,也给了李隆基交好禁军的机会。
韦后等人受到了社会一致的反对,李隆基和李旦等人就获得了社会一致的支持,哪怕他们只是为了夺取统治权利,也可以出现政变后“倾城聚观欢慰”的场面。
镇守玄武门的北门卫兵当然很重要,但中央政治革命的成败却绝不是仅仅由他们决定,因为他们的选择,也是基于发动政变者已经拥有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