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周紫芝曾经讲过他自己少时很喜欢晏几道的词,所以多有模仿。这首《鹧鹄天》的最后一句“不听清歌也泪垂”确实隐约有小晏的味道。何况题材也是小晏触及最多的怀念歌姬的情思。
词里的描写还是很易懂的。“一点残红欲尽时”,我原以为意指季节,春夏的花都凋谢得差不多了,剩“一点残红”在秋凉渐至的时分,奄奄“欲尽”。这样理解的话,整个第一段的视角就是很明显的由大到小,从广泛的季节,说到这个乍凉的深夜,聚焦在房内。
然看到有说法,说“红”在有些版本里亦作“釭”(可见手抄传诵的年代,保留笔墨真的很辛苦,也太容易造成误读误解。)“釭”是古代油灯或烛台的意思,晏几道的诗里就有“今宵剩把银釭照”。若作该解,第一段的视角就始终在房间内。蜡烛眼见快烧尽了,残余一点点微弱的红光,倏忽欲灭。
这样想来,第一句理解成季节的话,固然符合逻辑,情感上却不够贴切,缺乏浑然一体之感。而若写作“釭”,整句理解成蜡烛快烧尽了。在隐隐绰绰的暗淡光线下,身体先感知到凉意,“秋气满屏帏”,随后耳朵在黑暗中变得更敏锐,听到窗外雨打梧桐的声音。
由此而来的知觉流动和意象变换非常地自然顺畅,也更情真意切。
后面两句“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化用了温庭筠《更漏子》的第二段: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的“一叶叶,一声声”缠绵又凄婉,而周紫芝演化后的“叶叶声声是别离”倒脱去了几分老成,显出更多的纯朴和真挚。也不知是否是字数以及阅读节奏的关系。
总之这一句“叶叶声声是别离”,在我看来简直声声催泪。
然后下一段里,在这个熟悉的“风雨西楼夜”,很自然地回忆起当年和情人在一起的美好场景。弹琴,点香,一道轻歌曼舞。“那时”的甜蜜热闹,恰映衬出“如今”的寂寞孤苦。念着物是人非,就算没有再听到那首熟悉的歌,也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
“不听清歌也泪垂”,那样直接、坦白,有一种把心掏出来的诚挚,很令人心动。
填一阕《鹧鹄天》,或者也是为了那一首忘不掉的“鹧鹄词”吧。
只不知周紫芝是否亦如小山一般单纯又痴情呢?简单、通透、心思细腻的少年郎,总是惹人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