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24 秦锘
今天分享最后篇章,希望一起完成对《幸福的种子》的了解。
图画书应该简单明了地说明“时,地,人,事,为何,如何”等。其中,时是指时间,地是指场所,人是指主角及其他登场人物。这三个要素应该在故事的开头就交代清楚。
在成人陪伴孩子读图画书的过程中,会有这样的顾虑:
残酷与幽默
很多妈妈觉得在故事书中提到死亡,比如《三只小猪》里面,说大灰狼死了,会觉得很残酷,对孩子不好。于是有很多的版本经过了改写,故事一:小猪被大灰狼吃了。故事二:小猪和大灰狼斗智斗勇,后来大灰狼落荒而逃。最有趣的结局是原著,小猪想办法把从烟囱下来的大灰狼,咕嘟咕嘟煮了,当晚饭吃了。
这就是因为家长害怕孩子感觉残酷。但对孩子而言,这就是健康而幽默的结局,一点儿也不残酷,而且非常幽默,听了开怀大笑,正是这个故事的精髓及价值所在。如果把这个故事的精华,硬改为无聊的结局,认为这就是所谓的教育,那么这种教育不要也罢,因为她根本不信任人的判断能力。
天真和可爱
在日本图书界,曾经喜欢把孩子画的天真又可爱,圆圆的脸,小小的嘴巴,含笑的眼睛,再加上和头部不成比例的肥短身躯。个个都是名副其实的健康宝宝。
但这样的天真可爱,没有任何依据,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希望孩子个个天真可爱,也只是大人一厢情愿的想法。孩子心里只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可以和大人一样,做爱做的事。身体高大强壮,善良且值得信赖。孩子的这种愿望是健康的。
我们应该慎重选择内容及表现手法恰当的图画书,来满足孩子的这种健康的愿望。站在某种角度来说,所有的画风都天真可爱的图画书才是不健康的图画书,因为不刻意迎合才是真实。
感官刺激的美真的美吗
迪斯尼卡通背景电影强烈刺激感官的本质。与文学需细细品味、缓缓勾勒图像的特质之前的差异竟然如此大。例如《拇指姑娘》被改编成图画书后,文字被缩到原著的五分之一,整个故事只剩下骨架,既无血也无肉。所谓“世界名著精选图画书”,本身不过是如“真”包换的仿冒品。希望父母为孩子选图画书时,能够先剔除这类由世界名著改编而成的图画书。
陪孩子成长的图画书--婴儿阶段
婴儿第一次接触的图画书,最好没有变形、结构不严谨、色彩太虚假的图画。我认为接近实物且插画优美的图画书,才是尊重婴儿认知的读物,也就是描写真实事物的图画书。
在这个阶段,孩子处于安全需求阶段,他们也有着相当明显的好奇心。因此,我们应该将婴儿与图画书的关系,定位在促进亲子关系和加强心灵沟通等婴儿成长过程中必需的助力上,或是将图画书视为增加婴儿语言体验的视觉素材。
以下这段文字非常棒,“钥匙和钥匙孔”这是多么契合的亲子关系。
母乳与母语
母乳的重要性对婴儿不言而喻,而母亲的语言缺容易被忽略。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以双手的动作和触感,饱含了专注、深浓的母爱,让婴儿的情绪安定而愉快。伴随这种爱抚,母亲亲切的言语不断传入婴儿的耳朵,我相信这些言语一定能长存于孩子的心中。就像从母乳中获得营养一般,经由耳朵听到母亲的话,获得“精神”上的营养,逐渐成长为真正的“人”。肉体上的母乳和精神上的母语,两者应是微妙的交错,成为婴儿身心成长过程中不可欠缺的要素。
生命的节奏
先看这两页文字,的确以神奇的方式描述了人在成长过程中的节奏感,种子,节奏,生命力。孩子以无形地记忆生动地“看见”“感觉到”图画书里的世界,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随着图像不断膨胀、溢出,图像与认同感变成语言,再度被创造和表现出来。
孩子刚出生时,最重要的是:呼吸、睡眠和苏醒;当孩子到了三岁左右,对他们的意志力的培养便显得逐渐重要;到了七岁左右时,就该注重对他们生命力的培育。
早期的教育观念和填鸭教育,破坏了这种睡眠与苏醒的节奏,使孩子被动地接受知识,结果一不小心把孩子内外意志力与生命力的幼苗连根拔起。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