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小的时候通常很难去准确把握这之中的区别,面对有些情境常常有无奈之感,而且常有不明白的时候,就更不能明白有些力气究竟要使在哪儿才能对事情起到推动作用。这估计也只有年龄和阅历才能带给我们顿悟。
有种读书人的感觉是遇到事情永远不会大声说话,但说出话的时候,却能令大家无比信服,窃以为很厉害的角色就是这种。所以每次当我和急性子或者看事情看不明白的或者有困惑来求助的伙子说话,我需要来讲几遍,然后我就会非常没有耐心,还有生气,最后都是用吼的。生气不止为他们不能明白,也为我自己不能让他们明白。这会让我感觉到生活的无力,强制力量的匮乏感。我尤为生气的是,在后续时间里,他居然会无止境的用同一个问题不断来询问,而他自己俨然不记得总在问一个困境。这个时候这事情就演变成不再是为了解决这个困境了,而是他要通过这种不间断的询问,获得,确认的过程来获得安慰,这就很可悲了,而且造成生活负担。
然后,我无可避免的就升腾起浓浓的无奈。有个词“智力背景”就要在这里出来了,它想表达的是,我们通常只能对自己能参与思考的东西才能予以掌握的可能,而呆滞的单纯去接受新的东西的灌输,都是不足以引起认知上的更新和触动,那这个时候,这个内容的出现对对方的影响和印象就毫无感觉可言。如果周围的氛围和环境能触发或者有个铺垫的拓展,那这个新内容的出现才能激发起认知上的思考,产生链接价值。这就是智力背景养成的必要性。那这才会回到“乐于学习”的轨道上去。而且,环境才具有持久的督促力,它携带着拓展的因子,就像联想和重复之间的区别,因为一个勾联起新世界,一个是固化,而变化才是最大的不变力量。
那么环境的有效搭建就是一门需要领悟的内容了,继续在生活里培养起这个方向上的修正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