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志鹏
2000多年前的《道德经》遇见不足百岁的“思维导图”,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呢?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用思维导图来整理分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的时候,发现的三个有意思的现象,
第一是加强记忆
因为绘制的过程中,思维导图的分支让你对文章结构更加清晰,另外对文章内容进行图文转换,这也是把枯燥的文字记忆转换为生动的图像记忆。
第二是增强理解
绘图的过程相对直接阅读文字的时间更长,这也让你有更加充分的时间对文章内容进行消化吸收的过程,并且,你的思考也会随着导图分支的伸展而不断延伸,和脑海中的已有知识不断关联,这也使得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多远立体。正如文中所见,做事要符合自然规律,我想,用思维导图整理文章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吧,正所谓“慢不代表不快”。
第三是提升兴趣
绘图的过程是愉悦开心的,因为思维导图的绘制需要你不断的让大脑进行生动活泼的想象,当脑海里浮现的画面跃然纸上的时候成就感不言而喻。虽然最终的作品无法将你所有的想法都做出呈现。这就好比明天情人节,很多的男孩会对女孩说:我爱你。让人激动的不只是“我爱你”这三个字,更是说出这三个字的时候,脑海中翻腾的思绪。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道德经二十七章的内容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文中内容也广为流传,比如: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上善若水、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天下难事必做于易 天下难事必做于细.......
【道德经二十七章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百度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
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
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对二十七章的理解
本章是对自然无为思想的引申。把自然无为扩展应用到更为广泛的生活领域中,老子用善行、善言、善数.....做喻指,说明人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善于处无为之事,为人处事要符合自然规律,不必花费太大的力气,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同时表达了有道者要有无弃人无弃物的心怀,天下的善人不善人,善物不善物,都是有用处的,善者为师,恶者为资,一律加以善待,特别是对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弃他,一方面要勉励引导他,另一方面指出为善者要考虑事物的对立两面性,不要浮皮潦草,粗枝大叶,更不可以持才自傲,知其一不知其二,自以为是沾沾自喜。
(完)欢迎各位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