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3.20)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通译】
孟子说:“饥饿的人觉得任何食物都是美味的,干渴的人觉得任何饮料都是可口的。他们不能够吃喝出饮料和食物的正常滋味,是由于饥饿和干渴的妨害。难道只有嘴巴和肚子有饥饿和干渴的妨害吗?心灵也同样有妨害。一个人能够不让饥饿和干渴那样的妨害去妨害心灵,那就不会以自己不及别人为忧虑了。”
【学究】
食物好不好吃,水甜不甜,不是食物和水说了算,而是吃到嘴里的人说了算,于是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和状态下对所吃到的食物和喝到的水的感受就不一样,但是这种感受也不能代替事物和水的本质。所以在生活中,人家对你的认知不一定就是你的本质,你太可不必为了他人对你的评价和以为太在乎,因为那只是对方的感受,不代表你的本质。
孟子从另一个角度来探索人心灵的饥渴是什么?也会出现饥不择食的时刻,所以心灵也要不断给你食物和养分,才不至于出现错误的认知而已。
身体如是,思想如是,情感如是,都需要不断滋养以达到平衡。
【原文】(13.21)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通译】
孟子说:“做事好比掘井一样,掘到六七丈深还没有见水,仍然只是一口废井。”
【学究】
这里说得坚持到底的重要性,如何做到坚持才能获得成果,即便百分之九十九努力,没有坚持到最后一样也是没有结果的。孟子通过掘井而废的行为来说明坚持的意义,很通俗易懂。这里没有太深奥的理论,只有生活经验的积累。
【原文】(13.22)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通译】
公孙丑说:“《诗经》说:‘不白吃饭啊!’可君子不种庄稼也吃饭,为什么呢?” 孟子说:“君子居住在一个国家,国君用他,就会安定富足,尊贵荣耀;学生们跟随他,就会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忠诚而守信用。‘不白吃饭啊!’还有谁比他的贡献更大呢?”
【学究】
孔子所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和孟子所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论于人”的意思,在于强调社会分工,强调脑力劳动对社会的重要贡献。
这里说得吃白食是指不劳而获的行为,国君通过管理国家而使国强明富,本身就是劳动行为,所以广义行为和狭义行为有字面上的区别,却没有意义上的区别。
【原文】(13.23)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
孟子曰:“尚志。”
曰:“何谓尚志?”
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通译】
王子垫问道:“士做什么事?”
孟子说:“使志行高尚。”
王子垫问:“使志行高尚指的是什么?”
孟子说:“仁和义罢了。杀死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的东西却去占有,是不义。居住的地方在哪里?仁便是;道路在哪里?义便是。居于仁而行于义,大人的事便齐备了。”
【学究】
这一章连贯上一章继续深入。也就是不直接参与劳作的士族人群在做什么呢?就是在推广和传播仁义,让这些能指导人类进步的文明不断扩大和传播,这才是士族人士应该做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