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每多受一年教育,平均智商就能提高几分。万老师说的教育是指在校教育,还是也包含得到这样的课程教育?
万老师回答:这个是特指在校教育。智商是通用的智力,不是某一项技能,不能用包括刻意练习在内的短期训练方法快速提高。两个同样是八岁的孩子,智商高的那个学数学、学语文、音乐甚至体育的能力,平均而言都会比智商低的那个好一点,短期改变不了。科学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智商有遗传的因素。
智商并不是完全不能变的。如果智商是 100 的那个孩子一直在上学,智商是 120 的那个孩子 8 岁开始就不上学了,那么等到他们 20 岁的时候,两人的智商高低就会反转过来。这个效应很慢,得全职上学,而且还得趁着年轻的时候学,每年才提高几分。
但智商并不是决定表现的唯一因素,甚至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智商就好像是身高一样,身高很重要,高个子是个优势,但仅此而已。一个人爱不爱学习、学了什么、意志品质、眼界和气度,那些也许更重要,而且跟智商的相关度并不是很高。
得到课程都比较短,像我们虽然是年度专栏,每天也就十几分钟。你不用做练习题,不用背知识点,老师不检查作业,没有考试,这些都不能跟学校里建制化的教育相比。我并不认为得到能提高读者的智商。
而且我认为一个人过了二十岁可能就再也无法提高智商了。我们通常说的智商是指“流体智力”,也就是做题反应速度够不够快,能不能一眼就抓住逻辑本质。这些很大程度上是童子功,就好像踢足球一样,得从小练。如果我们不相信一个四十岁的程序员能改行当职业足球运动员,我们也不应该相信一个四十岁的体育老师能改行当数学家。
但是得到也许能增加读者的智慧。智慧是学识,是你掌握多少个思维模型,能不能从多个角度考察问题,能跟其他事情建立什么样的连接,是可以积累的东西。一位刚刚退休的警察也许不会算奥数题,但是他经历丰富见多识广,当他面对人生难题的时候,会比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少年宫奥数老师更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我认为一个人过了二十岁就不应该再关心自己的智商了,过了二十五岁就不应该再以学历为荣,过了三十岁就不应该再琢磨怎样让简历更好看。有智慧的人非常理解那些标签的局限性,你是什么水平,认识你的人都知道你是谁。
相对于“自己”,有智慧的人可能更关注具体的问题。问你得到到底让你有哪些提高,可能你也说不清楚 —— 但是偶然遇到一个问题,想起那天偶然在得到听到的一个什么东西好像很有启发,这就是非建制化学习的真正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