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终身成长,这里是小苏的笔记本。
最近在看奥斯特的《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乍一看没啥感觉,如今再看感觉题目就很有深意,本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结果一开始就被书中文字征服,内心忍不住感叹一句,这大概就是好书的特质吧,文字总能在不经意间就打动读者。
书籍不长,想来今天应该就可以看完,但是要说有什么特别深刻的体会,讲道理并没有,反而看得有些懵圈。正常来说,出现这种状态,基本就说明这本书到头了,不值得继续往下看,但还是没办法就此放弃,哪怕看不明白也想要看到最后的渴望始终很强烈,我觉得这大概是这本书的另一处魅力所在吧,哪怕看不懂也不会让读者直接选择丢到一旁。
不知道是否是因为书中不止一处提到死亡,提到对亲人的怀念,以及与亲人离世前相关的人和事,从而唤醒我某些潜意识的记忆。让昨晚的大脑分外活跃,不自觉就梦见了已经逝去有一段时日的外公,梦中的他神情和谐的坐在竹凳上,平静地望着我,或者可能是望着我身后的远方。久别重逢的欣喜并未出现,反而是满满的悲伤,因为内心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他已经远去。我发现旁边同样端坐的外婆仿若未见,始终没有注意到身旁那个日思夜想的他,只是一股脑的和我聊着关于我的人生琐事,梦中的我几次想要开口呼唤,却怎么也鼓不起勇气,潜意识始终在提醒我外公已经不在,我眼前所见的只是一道幻影,我担心自己的呼唤会打破外婆的好兴致,从而让她再次想起外公,继续变得茶饭不思。想起这些,我的眼泪就忍不住,一直往外倾泻,已经分不清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反正总有一个我哭得稀里哗啦。
曾经,我听人说,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个时刻,在某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当你独自驱车行驶在熟悉的道路中央,你会在经过某个未知的角落忍不住踩下刹车,然后想起那些已经故去的亲人,一下子哭得稀里哗啦。我不清楚自己会不会有这么一天,但经过昨晚的经历,我觉得多少体会一些当时当地的情感。想到此处,让我忍不住想起那些在亲人告别现场努力压抑内心情感强颜欢笑的人们,我觉得他们应该都在默默期待那独属于自己的夜深人静的时刻,从而可以畅快地宣泄出那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对于亡者,我们总是怀着无数的愧疚之感,恨自己没能在生前多为他们做点事,但这一情感一旦回归现实,也许就在梦醒的那一刻便立刻消失不见,就像昨晚,母亲辛苦为我准备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担心我吃不饱,于是煮了满满一碗,而我的反应不是感动,而是生气表示她做太多了。我们总是会下意识地把她人对自己的无私付出,看作是理所当然,甚至有时候会无情地伸出肮脏的铁蹄无情地踩踏,这到底是谁赋予我们的权力呢?让我们不自觉就变成了一个只知道索取的怪物。
我想造物主的本意肯定不是这样,祂肯定没有想到人类居然存在这么邪恶的一面,否则当初祂说不定会直接选择抛弃人类这一物种,而非对那些庞大的生物降下惩罚。
每个人身体中都同时居住着天使和恶魔,他们始终处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中。当我们过多地依赖恶魔给予的好处时,也许就会在不经意间打破这种平衡,从而变成某个我们最讨厌的生物。我希望,你我都可以成为最理想的那个天使,至少不应该让恶魔轻易去伤害身边的人。
题图摄影:sipa
题图授权基于:CCO协议
【惊喜一刻】
心直口快,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但一直是这种状态,肯定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