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陆续听到,看到,甚至正在经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应付差事的问题。为了治理不按时完成作业的现象,我的搭档每天都会花大量的时间检查学生的作业,并第一时间把作业情况反馈给家长,家长斩钉截铁地回复:一定督促,一定改正,一定配合……可每天总会有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当学生课堂与课后书写判若两人的时候,当练习辅导过后学生仍然没有改错的时候,当学生伺机开小差溜号的时候,当课堂上只有寥寥小手举起的时候……我一次又一次陷入沉思,为什么老师的激情不能点燃学生的激情?
学生出现的状况,有家庭教育的原因,有学生习惯的问题,也一定有老师的问题。自己改变,世界改变。我不能确保让每一个学生都爱上语文,但我能努力让我的课堂在有限的时间里效益最大化。
我认真上课,审视自己的课堂。恰好,学校组织同课异构活动,让我有了当学生的机会。我听了三节语文课——《谁说没有规则》。三位老师的教学经验不可谓不丰富,教学设计能力不可谓不强,读文,感悟,拓展,练笔,环环相扣。当看到学生仿写的比课文中的例子还要生动的时候,我由衷地为学生高兴,也为老师高兴!学生有发展的课就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然而,就在学生为自己的创作兴奋不已,急于表达交流的时候,老师却出示了比课文内容还长的仿写让学生读,我明显感觉到了学生读的心不在焉,也为课堂丧失了精彩生成的契机遗憾!“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本课中的四小节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为什么还要忽略学生的创造另寻例子呢?学生只读一遍,能达到什么效果呢?课堂进入了尾声,老师的进度明显加快,实话实说,辨析导行,做出守规则承诺,名言警句……幻灯片哗哗地闪,学生速速地读,即使下课了,预设的内容没完,课堂仍在继续。“语文是个筐,啥都往里装!”我不由得想起十年前听过的一句话,这不仅仅是一句话,而是一个现象。可惜的是,直到今天,课堂依旧追求面面俱到。
我的课堂是不是也是如此呢?只是过了一天,刚上完公开课的潘老师说来我班听课,我很高兴,因为我一直认为能走进课堂听课的老师是帮助你提升教学水平的人。根据进度,正好是《语文天地》,日积月累中有“我的摘录笔记”、“填一填”“读句子,仿照句子写一写”。内容虽少,但课本只是个例子。于是补充课本内容,制作课件,完成了二次备课。
上课了,回顾单元内容,点明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便开始三个训练点的学习。“我的摘录笔记”,从词到句,指名不善发言的同学读,倒也读的正确,之后我让学生将罗列的词语抄写了一遍,接着同桌间交流自己的读书笔记。在平时,“我的摘录笔记”就算训练完成了,可是我出示了自己从课文中摘录的成语,句子让学生读,对于句子,我摘抄的都是课文中那些有修辞手法和描写细致,语言优美的句子,读后,让学生猜想:“老师为什么摘录这些句子?”一聪明的学生说:“因为这些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句子有特点,很美!”这个回答显然是我想要的,于是我又对摘录笔记的内容做了指导。
接下来的积累关于“水”的四字成语、非四字成语,因为已经布置学生预习,因此要求学生不看书说一说,学生积累的词语很多,搁在以前,我会让男女生打擂台,看谁写的多。但是那天,口头交流后,我便出示了我整理的成语让学生读,当看到我例举的类似“一尺水十丈波”这样的多字成语时,有同学迫不及待举起手想要交流,聆听他们的交流,我发现学生积累的远比我给的多……
在那节课上,既有常态教学的痕迹,也有精心准备的影子,只是三个训练点,后面对比写法的句子,因为时间关系,只做了口头交流,而没有落实在书面上。而且在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假如我不要做那些预设,不要借助多媒体,学生已有的积累,交流碰撞中激发的思维火花,都将会是课堂中难得的教学资源,课堂会因学生的参与互动而灵动……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因为遗憾,所以真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别人的课堂发现自己的问题,这何尝不是一种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