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原创,文责自负
“最近焦虑、失眠、压力大,怎么办?”
“脑袋总是胡思乱想,咋办?”
“做啥都觉得没意思,怎么办?再这样下去我就得抑郁了。”
“感觉人生一片黑暗,看不到希望。”
“孩子专注力差,坐不住,成绩上不去,怎么办?”
“失恋了,心里堵得慌,咋办?”
“最近老生病,有什么调养方法吗?”
“好无聊啊,每天下班了不知道要干嘛,周末也不知道玩什么好。”
“我朋友得了抑郁症,我能为她做点什么吗?”
一生中,我们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困境。
过去两年多的修行,完全颠覆了我对困境的看法。
困境并非是世界对我们的刻意刁难,相反,是想给我们一次重新调整的机会,一次成长的机会。
毕竟,如果原来的方式方法没问题,就不会出现困境。
那么,身处困境,一时间不知该咋办时,有没有随时就能拿来用的“枕边锦囊”呢?
虽然我本人向来不喜欢速成的东西,但,唯独这个方式例外,它自带“速成”的魔力。
2023年盛夏,焦虑几乎把我逼到悬崖边。
暴烈的阳光,憋闷的空气,似乎永无止境的蝉鸣,在窗外一齐向我轰逼而来。
彼时的我,正被一个对未来的焦虑紧紧围困。
每天无论我在做什么,每隔几分钟它就会在头脑中冒出来,几乎快把我逼疯,欲哭无泪。
有一天下午,我实在受不了了,一时间又不知该怎么办。
于是,我穿上跑鞋,换上运动服,骑上小电驴,来到三四公里远的公园。
我在门口把电驴安顿好后走进了公园。
迎面扑来的清新空气,就像开关一样,让我即刻沿着林荫绿道奔跑起来。
路边的树木和花草在向后跑,大把大把清凉的空气迎面拥来。
我老老实实,一呼一吸,一个也没法落下和忽略。
几分钟后,身上开始热乎起来,脸上的眼镜开始滑落。
我一边扶眼镜,一边交叉抬腿跨出每一步。
眼睛,有时望着前方暗红色的绿道;
有时转头看向两旁葱绿的树木;
或黄色红色的花草。
鼻子,时而闻到桂花淡淡的清香;
时而遇见柠檬桉浓烈的气味;
当闻到腥味时,前方必定有个池塘或湖泊之类的水域。
耳朵,有时听见一只小鸟在独唱;
有时听见几只小鸟在“开会”;
有时遇到被我命名为“泡妞鸟”的家伙似乎正在吹口哨撩妹。
就这样,我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安静地穿梭,就像一只小鸟在林间穿梭一样。
最后,当我喘着粗气停下来,在石板凳边压腿放松时,我才惊觉——刚才一路奔跑,我竟然忘了一直折磨我的焦虑!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一有空我就去公园里跑步,徒步,晒太阳,躺草地,望天,看树,听鸟鸣。
另外,在寻觅中,有幸遇到《清醒地活》和《悉达多》这两本书,加上保持觉察和反复练习,大约一个月后,我彻底摆脱了焦虑分子。
相信你已经看出来了,应对焦虑分子,我的办法就是走进大自然,加上阅读、觉察和反复练习(练习内容是参考书中分享的道和术,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而定的解决方案)。
大自然的魔力,是我多次体验后才逐渐觉察到的,有时它能安抚了我们的恐惧和不安。
2023年,当夏天的尾巴还在远方时,我和我先生接连遭遇了“不测风云”。
一天中午,我们骑着电驴在一个十字路口等红绿灯时,亲眼目睹一个骑电驴的男生闯红灯被一辆汽车撞到飞起,伴随着“嘭”的一声,他在离我们大概只有三米远的地方摔落。
第一次如此近距离亲眼目睹车祸,我的心跳急剧加快,几乎快要蹦出来了。
回家后,一直心有余悸。晚上入睡难,中途会醒来。
两天后,“余悸”未消的我们,在公园绿道跑步时,突然发现路边躺着一个人,旁边有两个小伙子好像在观察,在说着什么。
我们走近一看,躺在地上的是一个中年男人,穿着跑鞋和运动衣,满脸发紫,腹部间歇性起伏。
天啊!我的小心脏又快被吓出来了!
有生以来,第一次如此害怕和慌张。
慌归慌,怕归怕,我看到旁边的一个哥们正在一边打电话叫救护车,一边往前跑。
我脑袋立马转起来“我还能帮忙做点什么呢?”
“对了!”我带着急速跳动的心,也往前跑起来——寻找路边柱子上是否有编码,可以辨识当前所在位置。
找到编码后,我和我先生一起跑出绿道,来到最近的公园出入口等救护车,以便帮他们指路,提高救援效率。
在短短三天内,接连被吓了两次,而且都让我有同一个感觉:我们离死亡,好近,人有时,好脆弱。
这两件事过后,我的心一直被恐惧笼罩着,寝食难安。
“走吧,我们去生态公园。”我向我先生提议道。
恰逢阴雨连绵,我们俩打着伞,在环湖的林间绿道徒步。
湿凉的空气,混杂着柠檬桉的和泥土的清香。
雨水调皮地问候着我们的雨伞,挑逗着路边的树叶,蹦跳于早已湿透的绿道,我们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走累了,我们就在湖边的一个亭子歇脚。
我盘坐在亭子里的长石板凳上,静静地眺望着偌大的湖,湖的尽头被两座山围绕。
两座山之间有一段间隔,间隔的部分,此时一片茫然,分不清哪里是湖,哪里是天。
平日里青翠的山,此时在阴雨迷雾中,也完全看不清轮廓。
雨一直滴滴哒哒不停地下着,偶尔还来几道闪电和几声雷。
我就这样一动不动,静静地端详着山,湖,雨雾,天空,闪电,以及偶尔掠过湖面的白鹭。
突然,我整个人好像被什么击中了似的,恍然大悟——无论狂风大作,还是雷鸣闪电,阳光灿烂,或是阴雨连绵,眼前这片山湖都稳如泰山,雷打不动,没有慌张,没有害怕,更没有逃跑,坚定不移。
这不就是“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姿态吗?
这不就是王阳明说的“此心不动”吗?
哇!那一刻犹如灵光乍现,奇妙无比。
悟到了这一点后,我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能量在慢慢回升,心渐渐安定下来,不再那么慌乱不定,彷徨恐惧。
大自然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场,身处其中,总能受到滋养,得到能量补给。
2023年11月,户外阳光明媚,但我和我先生的内心迷雾茫茫,正被一个问题困扰。
我们探讨交流了几个回合后,不但问题没解决,两人还生发出焦躁和愤怒情绪,从探讨演变成轻度争吵,真是“偷鸡不成反折把米”。
那一刻,两人都焦灼无助,意志消沉,连午饭都吃不香。
“走吧,我们去生态公园。”午休后先生对我说道。
阳光热烈,微风徐徐,天空净蓝,滑翔的白鹭在湖面自信捕鱼。
我们在林间徒步,两人默不作声。
我一边走,一边习惯性欣赏途经的风景:
听竹林沙沙细语;
看黄叶随风飘舞盘旋;
发现全身带刺的果实躺满路边的泥土面;
闻到路边羊蹄甲花的清淡香气;
感受音色各异的鸟儿在交流,心中猜测着它们交流的内容。
走了一段路后,我发觉整个人慢慢舒畅起来,心情渐好,好像原来关着的门,被打开了似的。
能明显感觉到,每次在大自然这个场域中,我的状态都比在室内更好,能量更足,心态也更乐观,更积极。
我先打开了话夹,继续跟先生探讨那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我能觉察到那时那刻的自己,比在室内时思维更活跃,能想出更多元的点子,能找到更多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
而我先生的状态似乎也发生了变化,比在家里时更打开了,情绪也更平稳,不急不躁,耐心更足。
就这样,在大自然里,我俩像两只活跃机灵的小鸟一样,叽叽喳喳,你来我往,互相启发,互相理解,耐心解释,诚心表达,最终问题迎刃而解。
大自然就像一位智慧老人,总在我不经意间,给我意想不到的启发。
2024年春天,一个没有雨的日子,我和先生例行来到附近的生态公园徒步。
没曾想,第一次在这个公园遇上大风,估计至少有五六级的那种。
我们走上一条人烟稀少的野林小道,道路几乎铺满被风刮落的枝枝叶叶。
一路上,耳边充满像海浪一样的声音,让人无法忽略。
“这声音,让我产生幻觉,好像再走几步路,前边就是大海了,哈哈~”我对先生说道。
“是哦,这是什么声音啊?”先生也疑惑。
直到我们靠近一片高大直耸云天的柠檬桉林,才发现“海浪声”的真面目。
原来是一片柠檬桉被大风吹得呼沙呼沙响,很像大风吹动海水产生的浪花声。
聆听完“浪花声”,我们继续往前走,来到常规的竹林绿道,绿道一边是山,另一边是一条竹林带。
同样身处大风中,有些树枝早已折断跌落地面,而这片竹子,却好似在风中享受妈妈的摇篮般,不但毫发无损,还悠闲地摇晃。
那一刻,心中不禁感慨道:“竹子的韧性真好!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
不知不觉,来到我们经常光临的湖边亭子,我们把这个亭子叫做“开悟亭”,因为多次在此受到大自然的启示而觉悟。
“开悟亭”边,湖水失去往日的平静,如大海般涌起千涛骇浪,让人感觉有点陌生。
远处的山,玩坐如钟,没有丝毫表情。
我端坐在亭子里的石板凳上,远眺青山,静静地迎接狂风的洗礼,我只感觉到耳边呼呼的风声,和自己随风前后晃动的身体。
不知坐了多久,心中突然冒出一句话:“纵使狂风起,我心无波澜。”
这句话,是我此生想达到的境界之一。
为了纪念当时的感受和所思所见,思索再三,我当即作出一首打油诗:
日下山无岚,
与君把春揽。
纵使狂风起,
我心无波澜。
先生听到我在狂风中念出这首诗后,笑着大赞道:“好诗,好诗!真的,尤其是最后两句,我一听到,就感觉充满力量。”
若问我,为何总喜欢去大自然,怎会想起亲近自然,我想,这要追溯到我的童年。
与大自然初次结缘,大概在我六岁以前。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直到9岁才离开老家,搬到镇上。
接触儿童教育后我才发现,我拥有一个儿童“应该”拥有的相对正常的童年。
原因除了父母给予的一切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我家在农村,被大自然环抱。
大自然是最适合儿童发展的环境,没有之一。
有人回想起童年,想到的要么是无穷无尽的功课,要么是爸妈的争吵,干不完的活,要么是电视,手机,玩游戏。
每当我想起我的童年,几乎都是沉浸在大自然里的画面:
阳光灿烈的午后,在后山的乌橄榄树下荡自制的秋千;
傍晚跟妈妈一起去田里摘菜;
秋天在橘子园里帮忙摘橘子;
放学后在后山草地打滚玩游戏;
清明扫墓在爬山的路上摘浆果吃;
冬天跟着老爸去田里垒土窑,烤番薯烤芋头;
有时在老爸门诊所前的三棵相思树下,用掉落的树叶玩过家家,做鸡腿,做项链……
正是在大自然的环境里成长,让我从小就喜欢亲近大自然,近似于“天生喜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我的第二个家,是我的“无限乐园”。
后来,以儿童发展的视角去剖析我的童年,我发现,大自然帮我塑造了不少优良品质。
例如:感官敏锐,情绪稳定,感受力强,不急不躁,专注力正常,胆大心细,敢于尝试,好奇心和探索欲持续旺盛。
前年看了美国理查德·洛夫撰写的《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才发现,原来全球有不少儿童深陷“自然缺失症”。
生活在城市的孩子,由于长期远离大自然,成天在室内活动,加上频繁接触电子产品,连接虚拟世界,导致专注力下降或缺失,麻木空虚,反应迟钝,发展迟缓,缺乏活力,社交障碍,好静恶动,对幸福的感受迟钝,审美力欠缺等各种问题。
是的,相比于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他们被钢筋水泥、汽车尾气、手机、电视、游戏和电脑环绕,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疾病和其他困扰,我是幸运的,大自然给了我一个良好的发展土壤,让我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人。
没错,大自然的魔力无限,总是慷慨地赐予人类无限能量,给予无影无形的帮助,有点说不清道不明。
正如人们常说,真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旦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变味了。
同样,大自然的魅力,也是只可自己意会,不可言传的,需要每个人自己去体悟。
但是,作为大自然沉迷者,我对它充满感恩,所以还是很想把它的好,用有限的语言文字,告诉更多的人,希望更多的人走进大自然,接受大自然的馈赠,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那么,大自然对人类的意义和帮助具体有哪些呢?
下面是我结合自身经历和体悟,并查阅相关资料后归纳总结出来的,供你参考。
第一,补给能量。
大自然是生命的摇篮,万物之母,是生命能量的源泉。
每当我们感觉压力大,能量低下,只要走进大自然,哪怕只是30分钟,出来后都有一种焕然一新,能量满满的感觉,简直就像换了个人。
第二,疗愈心灵,安抚情绪,提高幸福感。
每当焦虑,烦恼,迷茫,担忧,恐惧等各种负面情绪来袭,只要沉浸式体验大自然,你的心灵将被净化,情绪将被抚平,心理压力得到释放,身心得到放松。
大自然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它对众生平等,对一切生命没有评判,没有否定,没有质疑,没有拒绝,没有分别心,只有无条件的包容与接纳,安抚与陪伴,启发和引领。
有研究表明,走进大自然20分钟,也能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第三,启发智慧。
只要用心体会和感受,你将发现大自然里处处隐藏着智慧,大到海洋,小到一株野草,一个微生物。
第四,有益身体健康。
大自然中清新的空气,植物释放的香气,可提高新陈代谢;
阳光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有助于维护骨骼健康;
户外活动可促进身体释放大量内啡肽,减少压力和焦虑,减轻抑郁症和其他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
户外运动对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均有改善作用。
第五,提高专注力。
在大自然中散步,能激发人类的好奇心,有助于恢复专注力,并增强人们在神经层面的执行控制能力。
第六、助力儿童全面发展。
亲近自然对孩子的好处太多了,此处只列举一二。
孩子走进大自然,可以接触丰富多样的事物,可有效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增强感官敏感度,提高记忆力,辨别能力,促进生长发育,稳定情绪。
户外活动还能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勇气,耐力,社交能力,抗挫能力等,帮助孩子构建健全的人格。
第七,培养敬畏之心和谦卑之心。
当我们见识过大海的浩瀚无垠,高山的巍峨高远,草原的壮阔无边,森林的丰富多彩,我们自然会感觉到人类的渺小,从而对自然,对万物生发敬畏之心和谦卑之心。
第八,审美熏陶。
自然界的美,相信大家都有所体会,长期沉浸大自然,可以培养审美品味,提高审美能力。
大自然对人类的意义和帮助还有很多很多,需要你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
总之,无论你是遇到困难或疑惑,痛苦或挫折,焦虑或烦恼,压力或抑郁,无法专注或是无聊寂寞冷,什么也别说,放下手机,去大自然吧!
如果你身边的家人朋友得了抑郁症,带上Ta,去大自然吧!
大自然会给你帮助,给你指引,哪怕你起初感受不到。
但尽管先全身心投入它的怀抱吧!
相信我,有一天,你终将迷上它,爱上它,像我一样。
走进大自然,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最后,作为大自然之子的我,衷心地希望,同为大自然之子的你,和我一起,尽己所能,去守护好这独一无二的大自然!
毕竟,地球只有一个,能与大自然结缘并受其恩惠的机会只有这辈子这一次机会。
纵使有来生,如此这般的大自然,不一定,还在。
周国平曾说:“人与人的碰撞只能触发生活的精明,人与自然的交流才能开启生命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