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作弊这件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学生的地方就有作弊,大概率是真的。


从官方角度来看,作弊这事败坏学风,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有道理。


近来班级出现两起“作弊”事件引起我的注意:一是听写时抄书,二是考试时拍照搜题。且我认为这两个学生都是平时表现比较不错的,至少在语文这一科我这么看的。


对于这两起“案件”,我都没有当众“揭穿”,甚至私下找他们时也没声张,只是默默观察这俩孩子的反应模式。


果然,很快,这俩孩子可能受不了内心煎熬,都给我写了信,大致意思一是表示辜负了我的信任,二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写的十分诚恳,其中一个还做了一系列保证,更像是保证书,认错的。课间我看完,浅浅一笑,我是从来不对这样慷慨激昂的保证抱有希望。但这孩子的心境我是能领会的,没抵挡住诱惑是真,故意败坏学风则没可能。


另一个同学听写时偷偷抄书,大概率是没有准备,担心老师对自己有看法,毕竟不是经常这样做。


我发现后并没有打算大张旗鼓去解决这些事,他们首先给我写信说明情况,则说明是在意我对他们的看法的,这一点我聊表欣慰。


这让我想起刚从教前几年,有一次考试,一个女同学拿着小抄去誊写古诗词部分,记得我当时十分生气,把小抄收出来不过瘾,还大手一挥在黑板上写下:“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那个女学生脸颊通红,后来虽不甚了了,估计她也该恨死我了吧。


考试不能作弊,这是红线,没错,只不过现在我看法发生了改变。


首先是作弊心理,从这个角度可分为经常作弊和偶尔作弊。


偶尔作弊,正如我前面叙述的两个爱徒,之所以他们面对我时比较内疚,确实是因为一时冲动或者糊涂,感觉辜负了我的信任。


经常作弊,大概率是习惯问题,多次尝到了因作弊带来的虚假甜头,获得了一时分数变高的快乐。


其次,不能把考试作弊和人格优劣挂钩,换言之,不能以此来进行道德评判,进而上升到以后的人生诚信问题。而把它归类为习惯问题和意识问题,更容易去解决。


然后,我认为大张旗鼓公开化处理,反而效果不佳。且不管少年尊严问题,若是如此,作弊学生很容易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如反正老师你们都处罚我了,现在我该没事了吧,进而缺少一定的反思,反思不到位,同样的行为更容易再犯。


最后,我认为可以把它归类为价值感缺失的问题,经常作弊的同学内心自我价值感其实很弱的,大概率长期处于不相信自己或者自卑的状态。


偶尔作弊的同学,仔细观察的话,他最近一段时间状态一定不佳,甚至有时候无所适从,才不会考虑那么多,进而糊里糊涂就做了这件自己都看不上的事。其实不用老师批评,他们自我的否定感一定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冒出来。这便是对他最深的惩罚,一个人最怕的就是自我否定,这种痛苦没人能替代。


那是否就不处理了呢?当然不是,首先我认为不给他们作弊的机会为上策,包括课桌摆放,桌面书籍撤走,减少遮挡,监考严格等客观因素应该提前做好。尤其是对经常作弊的孩子,这是最好的做法。


在做好日常教育的同时,看到作弊的孩子背后的心理状态和需求,才是应该关注的,这也是进一步深入了解他最近学习状态的一个契机。


时常回想到过去,对初一时的学习没有概念,大概率当时是领会不到什么是认真学习。初二数学还考不及格的我,似乎也没那么多焦虑。一次考试,挨着坐的恰好是熟悉的朋友,成绩比我好几个档次,在他交卷的瞬间丢给我一个纸条,我颤颤巍巍的打开,把一大题的答案抄了上去,破天荒地让我数学第一次考及格92分。当然,让我记忆深刻的不是数学及格,而是我怎么及格的。


初二第一学期快结束,努力了一段时间,考了班级第七名,拿到通知书和奖状的那天,我在电话里跟老爸说原来努力真的有用,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努力就有回报带来的欢愉。也是从那时起到现在,所有的大小考试,没有作弊过,因为我更相信自己。


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的路,会更加踏实,真正靠努力获得的成就会让自己做梦都会笑醒,其余的一切皆为浮华!不关乎道德评价,只关乎自我感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