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这首诗乍看只是一首普通的应酬诗罢了,没有别的诗歌深刻的主旨,自然不被作为经典传唱。但是这首诗却很能体现杜甫诗歌艺术形式上的特点。
《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时候,要她先读杜诗,便是因此。杜诗格律用典方面堪称经典楷模,思想内容境界也很高,对于初学诗歌的人,读杜诗是大有裨益的。至于诗的立意,跳出格律之外的东西,不宜在初学时过多考虑。所以黛玉把李白的诗等放到了后面的顺序。
这首普通的应酬诗,便是一首直说与用典双管齐下的五言律诗。当直说看,这首诗如同白话,并没有什么难以理解之处。当用典看,又“无一句无来历”,杜诗往往如此。
第一句“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中的“之子”,意思是这位先生,见于《诗经·桃夭》中的“之子于归”。
第三句“霁潭鳣发发”,见于《诗经·硕人》中的“施罛濊濊,鳣鲔发发。”
第四句“春草鹿呦呦”,见于《诗经·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鹿鸣》本来也有宴乐嘉宾的意思。这两句写景的诗“驱遣六艺却极清秀。”
第五句“杜酒偏劳劝”中,“杜酒”是借用典故来贴宾主的姓。汉朝许慎的《说文解字》卷七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
第六句“张梨不外求”,是借用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的“张公大谷之梨”。
五、六句中借用典故显得主人的情重,酒本是我们杜家的,却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们张府的,自然在园中边摘边吃,不用向外找了。这便是清代杨伦在《都市镜铨》中所说的“巧对,蕴藉不觉”吧!而这“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的意境,大概便是中国人所钟爱的吧!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两句虽然巧妙蕴藉,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最后两句。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杜甫都已经喝醉了,故而主人要“邀人晚兴留”了。醉后归家时,那山路险峻,杜甫却说自己无愁。山路险峻,人又喝得醉醺醺的,怎么可能无愁呢?但宾主尽欢,主人情重,如何得愁呢?李天生说:“末二句谓与张深契,故醉归忘山路之险,若云醉而不知,则浅矣。”杜甫正是要借这该愁不愁来表达对主人的感谢啊!若只是将杜甫理解成一个醉鬼,便失了情味了。
原本我也以为这首诗不过普通而已,细细读来才发现其实非常清秀而有人情味。之所以能从中感知到,还是多亏这首诗的鉴赏文章写得好。不像有些赏析说一些诗歌赏析的套话,而是用浅白清晰的语言解释这诗的内容含义,没有啰嗦的言辞。而且即便是浅白的语言也非常有意蕴。故而,文词优美不是聱牙诘屈,而且意蕴优雅。然后一看作者——俞平伯,难怪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