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诗导入
1.出示小诗:
摔碎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
——《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2.谈话导入;通过课前查资料,你知道这首小诗是俞伯牙因为谁作的吗?(钟子期)你对俞伯牙和钟子期有哪些了解?
二、简介人物
1.生交流。
2.出示资料,共同了解:
俞伯牙,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
钟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三、板书课题,初步学习
1.学生试着自读课文,认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课文,正音,纠正停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师范读。生自由读。
4.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小队内交流理解困难之处。
5.师生共同明确文章大意。
四、深入学习,体会魅力,悟“知音”
1.了解瑶琴
瑶琴:据史载,琴本为伏羲氏所琢。有一次伏羲看到凤凰来仪,飞坠在一株梧桐树上。那梧桐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按天、地、人三才,截为三段;取中间一段送长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数;取起阴干,选良时吉日制成乐器。此乃瑶池之乐,故名瑶琴。此琴抚到尽美尽善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瑶琴原本五弦,后因周文王被囚于羡里,吊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谓之文弦。后武王伐纣,为了激发士气,又添弦一根,激烈发扬,谓之武弦。先是天、地、君、亲、师五弦,后加二弦,称为文武七弦琴。
2.能用词语来赞赞这架古琴吗?
3.赏琴音,知心意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反复读,结合文字想象乐曲之美。
说一说你在读中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4.你认为俞伯牙弹琴时还会想到什么?钟子期会怎样说?
结合生活经验补充,结合句式说一说。如:波涛汹涌
5. 结合《列子·汤问》中句子“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体会钟子期其人——懂音律,懂伯牙。
6.出示歌曲《知音三唱》中的歌词:
一边是玉带金鞍, 一边是芒鞋布囊
一边是朝廷命官, 一边是伐樵南山
一边是山花归来马蹄香, 一边是田家五月人倍忙
师生共同体会:两个身份地位极其悬殊、生活环境极其不同的人,在那存在等级制度的环境里,因为音乐而相知相惜,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6.结合伯牙琴音,感受伯牙志向:
伯牙的志向如太山——
伯牙的志向如流水——
《论语·雍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老子说:上善若水。
李白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高山流水”在中国文化里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传递着中华文化的情结,懂他者谓之“知音”。
7.伯牙摔琴
师:可惜的是——
生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课件出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生读体会伯牙悲痛心情。
师引读:于是,俞伯牙“摔碎瑶琴凤尾寒”,因为
生:子期不在对谁弹
师:春风满面皆朋友
生:欲觅知音难上难
结合瑶琴的珍贵再次感受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体会知音难觅。
8.读课后资料袋,懂“知音”,知“高山流水”。
五、熟读成诵
师生共读,反复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