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有趣,昨天写了那个打趣的产品经理聊育儿,自己回头来想,其实择校这件事里面,也有很多能够产品化的地方。
在孩子入学前,也经历过一次择校的过程,去年还写了一篇小文,关于幼升小的。但是想的不深,凭直觉选。今年因为工作关系,接触到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的工作,套用一下方法,还挺有意思。
所谓好学校,其实就是大数据下,产出优质品概率较大的项目,这个项目,其实是经过了海量的数据喂养,无数次的数据清洗,方法校验,算法修正,并且实践检验的产物。
用人话说就是:好学校,其实是海量不同类型的同学,在经历过无数次的教学方法实践后,得到一套能够较大比例的产出优质学生的方案的地方。
这样的地方,和算法,真不是改个名字,照搬教案就可以套用的。
那么,经过家长分析过自己的需求,选择了目标学校后,应该做的事是什么呢?从产品经理的角度来说,最容易做的事,就是信任学校的算法,尽量让孩子匹配学校给出的工具,并且认真的执行。这样做,是能够最大概率的把孩子这个产出,去向自己的需求结果靠拢的简单方案。尽管这套算法,看上去很可能是不那么太符合家长的想象。
当然,还是会有一些算法的变量,那就是具体执行者(包括老师和家长)的力度,孩子的个性,家长期待的不确定性等,会影响算法的结果。
但是没关系,这些不确定性,对于一个数据产出项目来说,都是在不断地修正这套算法方案的过程,只要不是特别偏离整个体系,产出都不会令人太失望。
用人话说就是: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学校,就是认可了学校的过往业绩,并且期待孩子成为学校成绩单的一部分的话,最容易做的事,就是执行学校给出的学习方案和建议,并且尽量去配合落实。
如果有超需求的期待,则需要自己把控算法和调整方案,如果需求差异太大,那需要进入另一套体系去校验了!
最后还是要总结一下,就是:
1、你为孩子选的学校,是你自己经过了思考,比较之后得到的最符合你得预期的地方,抉择了,就不要质疑这个地方的方法(前期需求不明导致选择错误的除外,但是选了就哭着也走完这条路吧)。
2、学校肯定是不能满足家长或者孩子所有的预期的,不满足的部分,果断进入另一套体系,该上补习班上补习班,该上兴趣班上兴趣班,千万不要和一个体系死磕。死磕会失去修正数据结果的最佳机会。
结尾:写得很吃力,明显没有昨天的一气呵成的顺畅感,我对数据的想法还很浅显,希望得到专业的数据分析师或者数据产品的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