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巴黎有朵瑜
你认真听了吗?
想要表达什么呢?
从来不只是一两句话就搞得定的。
那就,别说了吧。
每一次归途都是新的叛逆期
“我不想说。”
“你不想听。”
一个纬度,两个时代。总是三句就岔开频道的我想可能不是我一个人。
少时多顽劣,争吵打闹无非是想多争取一两个小时的电视时间,结果过后却发现自己只赶上了直播的广告;或者死皮赖脸的想多要一些零花钱,去买心心念念的小玩具,可最终又是什么结果呢?是脸上还带着泪花鼻涕去把它拿到手,还是默默的不做声到此为止。过去十几年的事情简直太多,因为一句话就暴跳如雷也不是没有,我以为啊,离开不就好了么。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有相对而言,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自己的参照物,最常见的,是家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高中住校,我离家。大学远走,我离家。我以为冲突总会慢慢减少,可我总是忘记,除了远走高飞,还有打道回府这么回事儿。
年少时的争吵再顽劣,任何事情其实都是简单的,它并不涉及你人生路的方方面面。可长大了呢,你的每一项选择,每一个想法一旦有什么不符合所谓正确的主流,那么请自动屏蔽吧,你要知道,你的家长不会任你自由发展。可事实上并非如此,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有一部分跟家长想法高度重合的孩子在任何大人面前都是听话、讨喜、有能力、有出息的一代;那另外一部分呢,他们拥有奇思妙想,做法独树一帜,显然,他们拥有了自己的世界,或许却失去了主流必经之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看,大大小小的口舌之争不停爆发,相关的问题层出不穷,无关紧要的也要凑个热闹,像是扔出去的手榴弹,爆炸过后的硝烟也要很久才能散去,最终两败俱伤。
在家里抬头不见低头见,在学校找空闲时间视频见,或许因为如此转变,彼此生活参与度减少,话题停留在生活层面大于思想层面,所以才没那么多意见爆发吧。家长不知道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遇见了什么人,参加了什么活动,最近又多了一些什么想法;就像是孩子也不知道他们的父母工作到底有多晚,家里有什么东西需要更新换代了,老人有状况需要照顾了……看似同样的生活,却是两代人不一样的起点终点。
又逢归家时,其实是喜忧参半。想要自由却偏偏不得自由,就连基本的穿衣打扮都跟家乡路人格格不入,你仿佛不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孩子,出走短短两三年,心态面貌都换了新的模样。你的父母并不理解,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变成了这个样子,说不得问不得,出口句句都是错,做父母的不知为何,一味觉得难过,日日反复陷入死循环。可是究竟是为什么呢?不是说只有孩子有理由,做什么都是对的。而是方方面面都在影响着他,很多话并不能说出口,那些隐性的情绪状态都被附着在明处的东西上体现出来,你们看他处处叛逆,无理顶撞,可你们并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做父母的总以为供吃供喝满足一切能满足你的,那么你就要听从我的意见,最好的情况是服从我的安排,否则,你就是忘恩负义。这又是什么道理呢,孝顺和走自己的路本不是冲突的关系,却在次次意见不合时被拿上台面较真个没完。敢问,这样的问题,即便是谁占了上风,又有什么意义呢?
身边朋友不少略带控诉的说过,父母如何唠叨,如何要求,阻止这个担心那个,从旁观者看,无疑都是爱,他们怕你走弯路,想要为你排除一切困难,让你顺利的走下去。可再换一种看法,孩子们拒绝以爱为名的干涉。建议建议,是有权利只做参考并非全权照做的。事与愿违,建议==就这样做。你遵从建议,好的结果自然皆大欢喜,坏的结果还是由你自己来承担,不遵从的结果是无止境的说教,那些看似虚无缥缈、若有若无的念叨在无时无刻的消退你的意志,动摇你的思想。你坚持,便换来更密集的打压。你放弃,选择你并不赞同的方式过活,因为不喜,你没有全力以赴,全神贯注。然后可能以失败告终。这个时候你说的不适合又成了新的话柄,你的父母会告诉你,没有谁可以一直做自己想做的事,你什么都做不好还说这个不合适那个不合适的,整天好吃懒做还想为所欲为。
真是好大一顶帽子。
作为孩子,你觉得委屈,你也难过,可还是像以前一样不乐意说真心话。你也会反击,甩给父母一大串言语炮弹,可是你觉得并没有什么意思,渐渐的,你又不乐意说话了。可你好像回到了以前的状态,不愿意交流,在家里宁愿抱着手机躺上一天,数次反复,变成了死循环。你不知道这样的状态还要持续多久,你觉得你们双方都变得心灰意冷,或许你想,是不是离开一段时间会好些。可没过多久,你就不奢望这种可能了。你知道的,本来也不会有这种可能。
每一次的归途啊,都带不回那颗野心。
每一次的归途啊,都伴随着难以消散的叛逆。
不论年纪多大,长成什么模样,我们终究是时代不同的两代人。
你不愿懂我,我不想听你。
不如就别再说话,彼此冷静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