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早就想写这样的文章了,昨天参加朋友的婚礼给了我直接写这篇文章的思路。纯属个人观点
中国式礼尚往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亲戚关系。亲戚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直属亲戚关系和副属亲戚关系。直属亲戚关系是指咱们的父母两头的亲属,也就是姑姑和舅舅。副属亲戚是指认的干爹干妈和一个家族(一门子)里的。这两者的礼尚往来比较传统,常指走亲戚。逢年过节必须行礼,这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行礼多少一般看感情与帮助。比如三姨去年盖楼你帮了她家三万,今年她多买了东西往你家去。这时二姨就不高兴了,说三姨对他家不公平,这是走亲戚最为常见的事。我就遇到这种事,我亲戚家的孩子结婚和送米面我们家全去了(结婚上礼钱,送米面上礼钱),等他们家孩子都全部结婚了(家里指不用父母问事的时候)就突然说以后两家不走了。靠,我家孩子的事还没办完呢,他就不走了,这以前往他家送的礼和钱以后就别指望着回来了。。 春节送礼,春节变春劫。 七大姑八大姨挨家挨戶去拜訪一圈下來,好幾千就沒了。本來发了年終獎還想存點兒呢,這下什麼也存不下了。过年都不敢這個時候回老家了,老家還有一大堆人呢,還有小孩,想想就发颤。亲們,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感呢?
第二种是同类关系。同类关系比较纯洁,包括同学,同事,普通朋友,闺密,兄弟等等。这一类的礼尚往来比较简单,就是你有我有全都有。聚会都可能是AA制。大多是靠友谊建立起来的礼尚往来。举个最近的例子,今年国庆节我结婚,我去同学家给他下请柬,恰巧他妈妈也在旁边,他妈妈问我,我们家去年XX结婚你来了吗?我答道,没有,去年我在学校XX没通知我,我根本不知道所以没去。他妈妈说我们家XX结婚你没来,你结婚了却让我们家XX去,不是来我们家要钱吗?我听到后觉得自己被狠狠的打了耳光,我看看了同学,他低下头没有说话,显然他是听他妈妈的意思。我拿着请柬转身就走了。回去的路上我想,他结婚我没有去,为什么我结婚就不可以叫他来,我只是想让他来参加我的婚礼,喝杯喜酒,见证我的幸福,来祝福我而已。这么纯真的友谊,怎么变成了礼尚必须往来呢???
第三种社交关系。社交关系的礼尚往来是种不好的社会风气。包括找工作得送礼,巴结领导。治病得送红包,医生才会尽责,病人家属也觉得安心,上学需要给老师送礼,才觉得孩子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成绩才能更好,遇到事必须找关系送礼才能解决。某某官员一年收多少礼,为老百姓做了多少事。某某职员给领导送了多少礼,领导给他安排了多少职务,多给了多少薪水。某某产品给了明星多少钱,明星才会拿了钱去做代言。某某节目是怎样的走后门才能拿到超好的名次和荣誉。礼尚往来变成脱光光的交易。当送礼有了目的性,价值超出合理范围,构成行賄,不但触及法律,而且這礼也“变味”了。难道人与人之间就只剩下交易了吗?
好了,写到这里就不写了。这就是我自己认识的中国式礼尚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