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一数,离2016年结束只剩下30来天了。最近朋友见面都会感叹一下:这一年过得飞快,时间都哪去了?
有些人还会感慨这一年都没干什么,浑浑噩噩的,就像混过来似的。
再往前想,一年又一年的都是时间黑洞,前年、大前年也都没干什么,过往就是在不断轮回。 想完了沮丧,焦虑,情绪就上来了。
我问他们,这一年就没干什么大事吗?不一定是那种折腾出很大声的,给学校或公司折腾出的,而是对你自己有点成长意义的事?
比如实习了、毕业了、创业了、当父亲了,或者终于谈恋爱了,演讲不像以前那么开场紧张了,在领导面前也能不躲着走了,职场撕逼的时候内心更强大了......
有一两件大事能立住也好,还能安慰一下自己这一年没白过。
也许确实这一年无所作为,没去做的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这只能怪自己了。但也可能你做了一些事,大脑和记忆却欺骗了你。
我们的大脑在思考上有巨大的潜力,在记忆上却并不可靠,大事之外的事都会被它给忽略掉。不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只能得出不可靠的结论。如果你有可靠的记录,就不会年底这么悲伤。
2.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人是很容易陷入到浑浑噩噩,跟着情绪和冲动走的状态中,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主线和方向。
记日记是不断审视人生方向的好办法。不记日记也不会坏到哪儿去,但是,记日记,翻翻这一年,日拱一卒,每天进步一点点,记录下来,这一年有满满的收获。有了这个,能客观地看待自己。
很多人发微博、发朋友圈,看作是对生活的记录。给外人看的终究不同于写给自己看的,缺点、教训、人性黑暗面,只能自己去直面。在社交媒体上前台表演美化,并不能像后台自我剖析再缝上伤口那样有实效。
上学时,我们都被老师要求写过日记,但无一例外留下的是害怕写作文的阴影。过去的教育就是这么失败,好心办坏事,让人们得出个日记没用的结论。
记录的力量其实很强大。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要先了解情况和症结所在,无论对象是时间、精力、财务还是你每日的生活和成长。时间管理,要求记录时间的去向,你才会知道每天刷手机花费了多少宝贵时间。理财,要求你去记账,你才知道不该花的娱乐消费原来有那么多,投资在自己成长上的花销却少得可怜。而你的成长,每天的日子,记录再看过,自我管理会不断改进迭代。这些记录都需要一些时间的积累,否则仅凭模糊的印象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
日记像一个自我预言和自我印证。你写下的,为了它更好看,你就会做得更好,然后你的记录就会更好,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实际上,记日记并不是我们想象中一个很难的事。四年前我开始记日记,一开始只是简单的日程安排,是个to-do-list,慢慢地发展成了集时间去向、日记、日程安排于一体的记录。大多数人记成文字即可,偶尔加一些照片和图片。不必像“手账派”所描绘的那样,画出很多漂亮的猫猫狗狗花花草草,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为了画得好看去记日记的,羡慕归羡慕,但不必照做,也画不了那么好看,反倒容易让自己受挫,走的方向就歪了。
与读书、学英语、跑步相比,它每天只花十几分钟时间甚至更少。记录当天自己有所触动的事情以及所思所想。既是备忘,又是学习手段,每天给自己一点独处反思的时间,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并一直坚持下去还能够建立自信,这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日记时不时拿出来回顾一下,有趣又有用。
在我一岁之前,我母亲给我记了“宝宝日记”,我是从这里面知道小时候(80年代)我第一次看到风扇摇头吹出凉风的时候被吓得大哭。这些趣事不会成为我们自己的回忆,父母不记,就再也没有了。每当我看母亲留下的那些钢笔笔记,塑料皮印着牡丹花写着笔记本的80年代本子,我就想,以后我也接着给我的宝宝记宝宝日记,她长大后能看到我的小时候,也能看到她小时候的样子了,这感触绝不同于朋友圈照片晒孩子。
3.
这几年有个关于胡适日记的段子广为流传:
7月4日
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适啊胡适!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月17日
打牌。
7月18日
打牌。
大师年轻时确实也有自控力差的时候,但这真的是个段子,原文并不如此。
胡适是19岁在美国留学开始记日记,开始时他记得很少,每天干了什么,不过几句话。 虽然一九一一年六、七、八这三个月的日记中是频繁可见打牌,但事实上胡适想戒的只是抽烟。七月份胡适在康奈尔大学算是过暑假,他还接着在学校上暑期课程。留学期间,胡适啃下了很多西方名著,从此,由一个留学生开始向大师迈进。
尽管是演绎的段子,但它跟原文精髓一样,在胡适的日记中,年轻的他经常反思自己,并把记录当做学习的手段之一。
在留学日记的自序中,年长的胡适总结出了一句心得:“要使你所有的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
前期,胡适记录生活的成分多,还很简短。而往后,胡适写的看法就多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他思想的草稿。看了什么书,做了什么事,有什么见解、评论吐槽,留学见闻多了就把见解写成文放在日记里。胡适的价值观形成,如果说留学生活从环境上给他带来了很多新鲜的刺激,那记录日记,转化成自己的思考也功不可没。
4.
我最敬佩的长者曾国藩,在记日记上,他的做法更绝。
30岁时曾国藩由湖南进北京做了京官才开始记日记,最初是他的贵人要求他做的,他就定个小目标,每日做日课,再读史书十页。儒家重视反省自己,他年轻时候还是很有上进心的。
曾国藩一开始写的不多,就像写微博一样,绝的是写完了他还抄送给几个好友来评论,就跟微博上与粉丝互动跟帖一样。他有勇气把自己拿出来给朋友批评或鼓励,促进自己改正,这倒是能加速他的自我修炼。
他曾在日记中发誓“夜不出门”,但还是经常跑出去玩。看他的日记,1842年10月24、25两天,北京刮起大风,他仍然“无事出门”。回来后在日记中深切自责:“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12月16日,菜市口要杀人,别人约他一起去看热闹,他也“欣然乐从”。
曾国藩还反复戳自己“好色”这个缺点。曾经因为多看了别人家的女眷几眼,说了一些不该说的放荡的话,而在日记中反省自责,“闻色而心艳羡,真禽兽矣”、“猥亵大不敬”等。
一般人犯错或瘾犯了就脑子里骂自己几句就过去了,但写日记的人,会更认真对待自己。他们懂得,今天做了什么,如实记下,待到情绪冷静后,就能不受感性大脑的影响,由理性大脑来剖析自己。日后看到记录,也会多一些惊心,这或多或少能加速克服自己的缺点。
每个写日记的人,回头看自己的日记,很深的感触都是过去年轻时的自己是个傻子,再就是很多错误会反复犯。
人就是这样,犯了错想要改,改了再错,错了再改,纠缠几次才可能战胜自己的缺点。只有在数据面前,人的记忆才会无地自容。对自己手软,拿出日记来,你就会直面自己,用力解决,长此下去,对待自己的态度就不会过于理想化和浪漫化。
日记或许是个加速器,对道理重视,反思进自己的脑子里,正常要跌进去的坑就能少掉进去几次。
5.
记日记是一种习惯。习惯是什么?习惯就是到时间做了,想都不用想,不做还有点别扭。记日记这习惯,某一天即使没什么可记,也要记上一笔,哪怕是写下“今天没什么可记”。
难的是开始养成这个习惯。
习惯的养成过程是,一开始你半信半疑之间想试试,有的人说过做它有好处,你为之心动过,希望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在过程中,累和自我怀疑逐渐出现,你又觉得它无意义,看不到曙光,在黑暗中不相信的成分越攒越多,慢慢就有人放弃了。只有坚持到有正向的反馈,有甜头出现时,才可能固化一个习惯。现在的流行说法是21天养成一个习惯,那至少坚持到这个数字吧。
甜头和正反馈就是它显现价值的时候,就是无意义之事你感受到它的意义之时。你不再自我怀疑,怀疑干这事有没有价值,这时,习惯就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跟每天早上起来洗脸刷牙一样。
记日记这件事的道理一通百通,也能套用在跑步、学英语、学PPT、演讲以及任何学习当中。养成日记习惯,就会对“养成习惯”这件事本身有“元认知”级别的理解,将来养成别的习惯也有心得。打个比方,你如果跑步成习惯,回过头再想记日记,也会更容易上手。
相信记录的力量和不相信的人是两类人,不信的人听到再多说它有好处的话也依然不会动手。趁着2017年还没有到来,为自己准备养成一个习惯作为新年礼物吧。
我在知乎Live也分享了怎样记日记帮助成长,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