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生前,费尽心机,为继位者孙子朱允炆除去他认为的可能的危险,铺平道路,然后安然阖眼,深信后继有人。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此举,却是便宜了儿子——老四燕王朱棣。
早在朱元璋大封子嗣的时候,就有个叫叶伯巨的儒士上疏说会导致骨肉相残的事情。朱元璋大怒,叶伯巨惨死狱中。
蓝玉北征归来,以其观察发出警告说燕王怀有不轨之心。后来……
后来蓝玉被朱元璋灭族了。
再后来,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
再再后来,朱棣起兵,以“靖难”为名,攻下当时的都城南京,登基称帝。
事实证明,朱元璋在为孙子除去危险的时候,也除去了保护他的人,以致在朱棣起兵之时,朱允炆身边既无谋臣,也无良将,有的只是方孝孺这样的书呆子,李景隆这样的纨绔子弟。
事实还证明,朱棣才是朱元璋的完美继承人。
谚云“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天生会打洞”,独夫朱元璋的皇位还得独夫朱棣来继承。朱允炆太仁厚,是一个仁厚的君子,做不来一个合格的皇帝——他文不通权术,不知权变;武不懂兵道,不识兵器。
建文帝朱允炆在位仅四年,有前面太祖洪武帝朱元璋的对比,加之他本人的仁厚,他很得人心。
于是,朱棣破了南京,满怀信心进城后,发现他并不受欢迎。迎接他的朝臣不过百十号人,人似乎不少。但是,逃遁而去的,将近五百人,还不包括因为反对他而被抓的、自尽的。更让他难受的是,这百十号人中,部级(尚书)以上官员仅有一位,副部级(侍郎)只有四位。
这,就很尴尬了。
为了化解尴尬,朱棣摆出一副礼贤下士的面孔,想要拉拢方孝孺。
方孝孺的老师是宋濂,宋濂也是太子朱标——建文帝朱允炆之父——的老师。建文甫一即位,便即起用方孝孺,二人一拍即合,可谓亦师亦友亦君臣。建文四年所有建树包括人心向背,可以说都有方孝孺的影子。
此时的方孝孺,隐然是朝野的一面旗子,士林的精神领袖,如果搞定他,将会产生一呼百应的效应。
方孝孺书生气十足,讲打,他不在行,但他有铮铮铁骨,不怕被打。朱棣的如意算盘打错了。
最后,朱棣恼羞成怒,不仅将方孝孺处以磔刑——一种将骨肉或肢体分裂的酷刑,还史无前例地诛其十族。
简直丧心病狂,不愧是朱元璋的儿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诛方孝孺十族,只是一个开始。太常寺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大理寺卿胡闰、御史大夫景清、太常寺少卿卢原质、吏部右侍中黄观、监察御史高翔……
这些都是正史有记录的灭族惨案,还有些正史没有记录,但其他笔记等有记录的,还有很多,名字已不能完全统计。仅仅永乐(朱棣年号)朝酷吏陈瑛一人经手就灭了忠于建文帝的大臣数十族。
除了杀戮,朱棣还为大明开了两个“好”头,一个是重用宦官。他爹洪武帝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宫中铸铁牌,明确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朱棣则完全不理这一套,太监得到重用。此后,明代各皇帝,除嘉靖帝外,几乎都不同程度受太监影响,甚至很长时间出现太监专权的情形。
另一个则是创设东厂。朱元璋生前,曾设锦衣卫,相当于秘密警察,直属皇帝指挥,可以绕开正常的司法机关直接办案。但他晚年接受朱允炆的建议,将锦衣卫边缘化。建文时期,锦衣卫已无作为。
朱棣即位,不但重启锦衣卫,还创设东厂,并由太监统领,职权还在锦衣卫之上。
在皇帝的亲自领导之下,整个国家开始陷入一种可以绕开司法机关、绕开司法程序的随意抓人杀人、滥用私刑的恐怖混乱中。
系统完备的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形同虚设。
有律条而无法律,有法制而无法治。
吊诡的是,朱棣滥杀,却满嘴仁义道德,为自己搞形象包装。说一套做一套是常事。《太宗实录》是永乐朝的记录,录则有之,实则未必。朱棣可以在他能指挥的人手里妙笔春秋,但是却无法禁却天下悠悠之口。甚至在海外的一些记录中,比如朝鲜同时代的《李朝实录》就扒了他的皮。
不仅如此,他还主持编了一部德育教材——《圣学心法》,以供后世子孙学习效仿,并亲自写了一篇序——《圣学心法序》。
里面特别提到,要以德治国。一边集权恐怖,一边喊着以德服人。这很朱棣。
还提到要慎刑少杀。一边指挥着厂卫滥杀,一边说要少用刑少杀人。这,也很朱棣。
还提到不要穷兵黩武。事实却是,对安南用兵达二十年之久。前后五次亲征蒙古,最后一次归途送了性命。这,还是很朱棣。
……
朱棣的残暴,比历史上任何暴君,诸如秦始皇、隋炀帝等等,都毫不逊色,但他却少有恶名。这和他的善于伪装有很大关系,另外则是,有明一代,更荒唐的皇帝诸如正德万历等等,都比他更有演说的价值,无形中把他比下去,让他不得不低调一点了。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