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第13章―亲密关系的解体与消亡
离婚的普遍性:人们结婚时尽管带着各种善良的意图和温暖的感情,但他们白头偕老的机会就如同投掷硬币得到“正面”的概率。
离婚率增加的原因:
1,与过去相比,我们对婚姻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2,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女性越来特多的加入劳动大军,更可能得到吸引人的新的爱情伴侣,降低了对丈夫的经济依赖。(女性赚的金钱越多,将来越有可能离婚,但不要认为没有钱,婚姻就会更稳定,贫穷甚至对婚姻有更坏的影响)
3,性别角色发生的变化。女性变的更有工具性,果断和自立,不太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家庭决策公平性的增加都使丈夫和妻子的婚姻质量更好。(有研究表示,当家务平均分配的时候,伴侣双方的幸福感都高于平均水平)
4,随意同居削弱了婚姻的忠诚(已订婚的未婚夫妻短暂同居不威及之后的婚姻)5离婚家庭的孩子长大后更可能离婚(离异家庭的孩子对伴侣信任不足,不太确信婚姻的持续性,对婚姻有不积极的看法。但大众观点往往认为:遭受家庭破裂的年轻人或许特别有决心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但现实确与之相反)
离婚的征兆
一,障碍模型:影响关系破裂的三类因素,
吸引力,(亲密关系的奖赏如愉快的陪伴,安全感,性满足,社会地位可提升吸引力,亲密关系付出的代价如矛盾,投诉的时间和精力会减弱吸引力)
个体拥有的替代选择(单身或事业的成功,可能吸引个体离开现有的伴侣)
亲密关系周围的障碍(法律,社会压力,道德,打官司和抚养子女的经济负担)
这个模型在于强调了一个事实:想分手的伴侣因为离开的代价而往往仍然在一起
二,脆弱~应激~适应模型
影响因素:我们是谁(脆弱),遭遇的环境(应激),应对环境的方式(适应)三者的相互作用,离婚的根源可能追溯到童年的不安全依恋或者充满冲突的家庭中习得的经验教训
亲密关系适应过程的项目结果
第一种解释,持续的动力。认为走向离婚的婚姻一开始就比其他婚姻更脆弱。伴侣把婚前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带入了婚姻中,甚至在结婚之前就意识到了这些失败和缺点。
第二种解释,突现的危难。模型认为毁灭婚姻的问题始于结婚之后。婚后日益增加的冲突和否定之中。
第三种解释,幻灭。模型认为当两人认识到伴侣关系并不像起初看起来那般美好,婚姻中存在的浪漫会消退,从而感到失落。
总得来说,就当前的项目来看,有两个结论是正确的,首先,浪漫爱情变化的规模和速度能最好的预测夫妻是否会离婚,其次,夫妻带入婚姻的问题决定了发生离婚的快慢(第三和第一)
三个模型观点都很有意义:根据动力持续模型,困难重重的求爱引起了糟糕的婚姻,婚前干预能防止有矛盾的情侣结果,从而能避免后续的离婚。突现的危难模型主张夫妻应当防范婚姻出现痛苦不悦和消极否定,鼓励保持愉快,大度,关注,友善的干预措施。幻灭模型,提出对爱人和关系有精确的知觉,防止随后的失望。
婚姻早期岁月项目结果
不管伴侣多么尊重珍视婚姻,贫穷和教育缺乏都可能把任何夫妻都置于离婚风险中。
大多数离婚都有长期积怨导致的许多不满,但同时伴侣又有情谊和恩爱,所以会发生矛盾的情感,回忆相互依赖理论
婚姻互动不能保持5:1正负行为比率的夫妻更可能离婚。
离婚不同于恋人分手,几乎每个人都会发现离婚结束时压力却未了结,离婚改变了社交圈,经济状况,个体的亲密生活。
父母离异的孩子
父母离异的儿童在青少年期和成人早期幸福的水平都较低,他们心理适应能力低下,体验到更多的消沉和焦虑,对生活满意度低,问题行为多,比如违法犯罪,怀孕,学业不良,吸毒,等。他们成人后的亲密关系也更为脆弱,离婚家庭的子女比他人更可能离婚。
通常父母离异带来的压力也有着重要影响:经济困难,失去父母,双亲应激,家庭冲突。重大的应激源经济困难。
比较有说服力的研究是双亲冲突模型,父母之间尖酸刻薄的交往看来让他们的孩子难以承受,无论是否离婚,家庭冲突都与儿童更高的焦虑,更少的信任,更差的健康以及更多的问题行为联系在一起。
当儿童生活在很少发生冲突和矛盾的完整家庭时,他们最幸福,而当离婚发生在低冲突的家庭时他们的幸福更加低。但是,当儿童生活在持续发生冲突的家庭之中,当父母不离婚时他们的情况更糟糕。当离婚能结束愤怒,困难重重的家庭时,儿童的幸福几乎没有一点下降。因此,痛苦的夫妻是否应该“为了孩子而在一起”这个问题看来取决于他们能否彼此以礼相待。当平静的婚姻破裂时儿童就会受到伤害,但如果他们的家庭充满冲突,则离婚会让儿童的境况变的更好。
还有两点需要说明:首先,如果儿童能够在离婚后维持与父母高质量的亲子关系,那么他们就不太会受到离婚的影响。不管由于什么原因,只要儿童能继续和他们的父母保持有意义充满爱心的接触,那么离婚家庭儿童蒙受的糟糕后果在他们身上就会很大程度的消失。当父母一起合作变成体贴,挚爱有监护权的父母时,孩子成长就能保持与他们以及其他亲人很好的关系。其次,离婚家庭的儿童体验到的许多糟糕的后果会随着时间逐渐消退。人是有弹性的,如果能给儿童提供充分的爱心和支持,他们就能康复。
离婚或再婚的父母记住:如果子女能享受到免于贫困的自由,得到慈爱,可靠,持续的养育,免受双亲冲突的伤害,他们就能幸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