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大明锦绣
主角:朱允熥朱元璋
书号:707
关注微信公众号【奇迹读物】去回个书号707,
即可阅读【大明锦绣】小说全文
大礼之下,几位翰林学士皆是动容。
尤其是中书舍人刘三吾,还有方孝孺。
他们被朱允熥的情真意切所感染,脸上露出孺子可教的神色。
同时,也流露出深深的感动。
他们皇子皇孙的老师,但他们也是臣子,他们先是臣子才是老师。
可是现在,皇帝的嫡孙,大明最为尊贵的吴王,用行动告诉他们。
没有臣子,只有老师。
受了朱允熥一拜,方孝孺伸手扶起,肃容道,“今日臣受吴王殿下一礼,惶恐之至。殿下有向学之心,臣定当竭尽所能,教导殿下!”
说完,也肃然的行了一个臣子礼。
“吴王贤!”
刘三吾心中再次叹道,“如此贤王,早先竟然顽劣不肯读书必有隐情!”
“淮王殿下来了!”
此时,黄子澄和齐泰发生声音,快步朝门口迎去。
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淮王朱允炆。
这两个翰林学士对朱允炆的喜爱溢于言表,和见到朱允熥时板着脸不一样,脸上此刻如沐春风。
“见过淮王殿下!”
“二位老师折煞我了,在这只有学生朱允炆,没有淮王!”朱允炆不受两个翰林学士的礼,又对刘三吾拜道,“刘师!”
他看起来像是一个恭敬听话的学生,但是朱允熥在他的眼神中捕捉到,对方看到自己时的诧异。
朱允炆绝对没想到,自己能来这么早。
“这位是方孝孺学士,陛下特旨,进京在大学堂教皇族子弟读书!”
“久闻先生大名,允炆见过先生!”
方孝孺是当世的大儒,朱允炆眼中闪着别样的光彩。
“这小子也不是傻子,知道拉拢人心!”
看着朱允炆礼贤下士的做派,朱允熥心中笑道。
朱家是帝王之族,无论是皇子皇孙想要有所成就,都必须得到臣子们的 认可和支持。尤其现在,大明对北元在军事上有着压倒性的优势,特别注重内政和民生建设时期。
“二哥!”等师生叙话完毕,朱允熥主动上前。
朱允炆看看他,笑道,“三弟,你比为兄还来得早!”
朱允熥笑笑,“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随后,春日的阳光下,兄弟两人心照不宣的笑了起来。
渐渐的大学堂里的人多了起来,多起来的都是朱家来上学的读书郎。
学堂里朱允炆在一排,朱允熥在他身后,桌子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和精装的书本。
朱允熥身后,十几个年纪尚幼还未就藩的王爷,朱元璋的老来子。
要说朱元璋真是男人的偶像,不但开局一个碗,打下大明朝。而且一生生的孩子,也是后人难以企及。
二十六个,有名有姓活到大的儿子,就有二十六个,还不算夭折的。
看几个从门外进来,比自己还小许多,却是叔叔辈,还对着自己挤眉弄眼的小屁孩。朱允熥不知道该感慨是这位爷爷龙精虎猛,还是身体太好。
这个五十岁就要称老朽的年代,朱元璋快六十了,还咣咣生了好几个儿子。
他身后的沈王朱模,唐王朱桱,郢王朱栋都十来岁的样子,一个比一个皮,平日上蹿下跳没个老实的时候。
刚在刘三吾威严的目光下坐好,就不安分的踢着朱允熥的凳子。
“这几天怎么不见你找我玩呀!我舅舅送进来两只斗鸡,可厉害啦!”
沈王在朱允熥后背小声嘀咕道,“回头我让他们斗起来给你看看,你是没看到,他们一斗起来,全身的毛,刷刷地掉!”
唐王朱桱也凑过来小声道,“我舅舅也送了两条细狗进来,回头我让他们抓兔子给你看!”
孩子的天性就是贪玩,朱元璋对于成年的皇子要求严格,但是对这些老来庶出的皇子们却多有纵容。
如今大明统一天下,朱元璋也不指望这些小孩子将来冲锋陷阵,母族出身又不高,做个富贵闲人就行。
再加上皇帝实在事多,有时候对他们的顽劣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年纪最小,还挂着鼻涕的朱栋也奶声奶气的说道,“我....我有西洋送来的望远镜,回头送给熥哥儿玩!”说着,小手拉了一下朱允熥的衣袖,“你莫难过了,笑一笑!”
朱允熥顿时笑了起来,很温暖的笑了。
原来,这些小屁孩之所以在自己耳边说那些好玩的东西,是因为自己刚死了爹,这些孩子怕自己不开心,在变着法的让自己的高兴。
记忆中和这些孩子在一起调皮捣蛋的时光,让朱允熥心头温暖,看着他们点点头。
再回头目视前方的时候,发现朱允炆也在看着他们这边,眼神中多少有些羡慕。
羡慕他们的亲近,羡慕他们的亲热。
历来天家最无情,他这个庶出却有个正妃母亲的太子长子,一向被大家敬而远之。
“肃静!”
大学堂里,翰林学士齐泰走到台前,手里的戒尺敲打桌面,屋里很快安静起来。
“诸位王爷,今天臣给诸位讲解大学。”说着,翻开手中的书,“请跟臣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顿时大学堂中,响起了嘹亮的读书声。
看着身边人的摇头晃脑,却满脸苦涩念着书。
朱允熥心道,这玩意对于这些小屁孩是不是难了点儿?
自己这岁数的学这个可以,那些藩王小屁孩不是该学什么弟子规,百家姓吗?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大声点!”齐泰在读书声中,朗声说道。
朱允熥立志做一个好学生,也跟着大声的朗读起来。
但是读着读着,却见身边的沈王忽然对自己做了一个鬼脸。小屁孩光嘎巴嘴儿,不出声,摇头晃脑得瑟。
“呵!”朱允熥笑了下。
但就是这一笑,被齐泰听到了。
“吴王早上还说要迎头赶上学业,现在居然如此的不庄重!”
齐泰心中生出几分恼怒,走到朱允熥身边,“吴王殿下,你可知书中所说何意呀?”
霎那间,所有皇子的目光都看过来。
在门口监视诸王读书的太监,和写着文章的刘三吾等人,也看了过来。
“这要是答不上来,怪丢人的!”
朱允熥暗道,不过这些东西他还真的学过。
虽然他出身一个普通家庭,但是父母和天下所有父母一样,望子成龙。
而且他上学的时候,正赶上百家讲坛国学热,也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参加了两学期的课外国学班。
“回师傅,这段话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里的大学,是指博学.........”
看着朱允熥侃侃而谈,众人渐渐眼神变了。
几个不务正业的小屁孩,崇拜的看着朱允熥。
朱允炆眼里也是不可思议,门外的刘三吾和几位翰林学士都是连连点头。
齐泰心中怒气尽去,脸上挂满笑容。
“很好,吴王殿下说的很对!”齐泰笑道,“小到一个人,到一个家庭,再到一个国家,光明正大的品德都是很重要的。”说着,齐泰背着手,摇头晃脑地说道,“前朝蒙元就是不重德行,致使朝纲混乱,民不聊生,丢了天下.......”
“这人是个书呆子!”朱允熥佩服这个翰林学士的才学,但也给他下了定论。
作为生在信息爆炸时代的现代人,对于古代的朝代更迭,他有着自己的见解。
横扫世界的蒙古帝国在中原建立了大元,大元之所以会灭亡,归根到底的原因,无非两个字。
他正想着,齐泰忽然回头,见他皱眉思索,似乎有所不信。
心中又有些怒气,“殿下,难道臣说的不对吗?”
朱允熥回神,站起来说道,“师父说的肯定是对的,但是学生看,大元亡国归根到底还是两个字,暴政!”
“古人云,苛政猛于虎也!”
关注微信公众号【奇迹读物】去回个书号707,
即可阅读【大明锦绣】小说全文
“回万岁爷的话,吴王殿下天不亮就起床了!”
御案上奏折堆积如山,朱元璋埋首在浩瀚的奏折里,一边看着奏折,边听着宫人的回报。
他是万人之上的皇帝,大明的宫城在他这里没有秘密,只要他想知道。
“天不亮就起来了?”朱元璋看着奏折的手一顿,问道,“他起那么早干什么?”
回话的宫人说道,“当时王八耻问吴王,殿下为何起的如此早。吴王说:古人闻鸡起舞,身为皇明嫡孙,不敢放纵倦怠!”
“呵呵!臭小子!”朱元璋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随后又有些骄傲,“闻鸡起舞,这股自律的劲头,随咱!”
宫人继续说道,“吴王殿下起床后,先是用冷水洗漱一番。”说着,看看朱元璋,继续说道,“殿下说,冷水洗了有精神,当年陛下征战之时,哪有热水毛巾可用?寒冬腊月都是冷水!”
“呵!”朱元璋又笑了起来,“咱打仗那时候,哪有功夫洗脸!”
宫人低头笑笑,继续说道,“随后,吴王开始在院中练武,练的什么奴婢说不上来,但听说是为了强身健骨,锻炼肌肉的法子。练了差不多半个时辰,又打了一通拳法!”
“什么拳法?”朱元璋看着奏折问道。
“奴婢该死,吴王练的什么拳,奴婢也说不上来。但是奴婢看着,有杀气!”
“呵!”朱元璋再次笑出声,“你一个深宫中的阉人,知道什么是杀气?”
“练完之后,吴王喝了一碗小米粥,吃了三个素馅的包子......”
“素的?”朱元璋放下奏折抬头,“御膳房干什么吃地?给皇孙送素包子,胆大包天!”
“陛下!”宫人跪下磕头说道,“吴王殿下的早餐一共十六种,奴婢几个胆子敢怠慢,是殿下说,如今身在孝中,不能吃荤的,要给太子.....”说着,看看朱元璋,继续小声道,“吴王说,虽然不能给太子守孝三年,但是吃素也可以替......”
“胡说八道!”朱元璋直接把奏折扔在御案上,站起身,“他正是长身子的时候,早起练武强健筋骨,不吃荤的怎么行?”说着,咬牙骂道,“混小子,这股子犟劲儿和他爹一个样!”
又看看瑟瑟发抖的宫人,“你接着说!”
“后来吴王换好了袍服,没坐软轿,带着几个侍卫去了大学堂。”
“吴王和几位学士说,以前辜负了祖父期望,辜负了年华,也辜负了老师,以后要迎头赶上。还给几位学士,行了弟子礼。”
说着,宫人顿了顿,继续说道,“几位学士都夸赞吴王!”
“夸什么?”朱元璋问道。
“夸吴王为人谦逊,是贤王!”
“哦?”朱元璋可是知道这几位翰林学士的脾气,软硬不吃的读书人,朱允熥几句话就被他们如此夸奖?
接着,朱元璋站起身,“走,去大学堂看看!”
“来人,陛下出门,赶紧伺候!”
太监总管黄狗儿,赶紧招呼宫人上前。
“一边去!”朱元璋不耐烦的赶走,背着手,带着侍卫大步流星的出门。
轿子,朱元璋一辈子都没坐过那个玩意。
他这辈子,要么是骑马,要么是走路。
年少时用双腿游历大好河山,化缘。
成年后策动战马奔腾四方,征战。
轿子,娘们才坐那玩意儿!
尽管已是须发皆白,六十多岁的年纪,但是朱元璋龙行虎步,一点不比年轻人脚步慢。
没一会就到了 皇子皇孙读书的大学堂,刚迈步进门,就听里面传来朱允熥的声音。
苛政,猛于虎也!
朱允熥看着面前,对他的表现有些惊奇的齐泰继续说道。
“元之亡在于苛政,横征暴敛。不知民间疾苦,不顾百姓死活。当年我朱家定居在淮西,天灾人祸颗粒无收,可是官府不但不救济灾民,反而继续加税,最终导致民不聊生,盗贼四起!”
“面对各路义军,朝廷不但不招抚,不怀柔,反而一地反杀一地,一城反屠一城,如此暴政天下百姓寒心,岂能不反!”
“至于齐先生所说的 不修德行也是一方面,大元打压汉人,防备汉人。原金国境内的汉人为北人,宋朝之内的汉人为南人,无论是科举还是做官,南人皆难上加难。”
“士人得不到上升的途径,汉人长期被歧视对待。官府腐败不堪,中枢不管黎民百姓的死活,只知道奢侈享乐,加税加税。土地都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百姓动辄成为流民。”
“这些流民聚在各路义军之下,成为取之不尽的兵员。地方的豪强和朝廷离心离德,最终导致了大元分崩离析!”
“一个国家,要让底层的人民有向上的通道,要保持社会的稳定让百姓有饭吃,要开展基础建设,治理水患积极屯田。一个国家,要有包容四海的胸怀,皇爷爷曾说过,无论蒙汉苗黎都是大明的子民,要一视同仁........”
朱允熥侃侃而谈,周围人越听越是心惊。
这些翰林学士如何不懂得元亡的道理,若论追究元朝灭亡的根源,他们说的比朱允熥好。
可是朱允熥的观点和眼界却超过了他们,甚至许多是他们都没想到的方面。而且,他们是从臣子的角度考虑,朱允熥此时所说,似乎是站在君王的角度一样。
想想以前的朱允熥,再看看现在的朱允熥。
翰林学士们啧啧称奇,窗外方孝孺连连点头,看着朱允熥眼神中的欣赏溢于言表。
中枢舍人刘三吾捋着长须若有所思的同时,也在暗暗赞叹。
吴王这番话,怕是那些六部尚书也不一定能在仓促之间说出来。
见解独到,眼光长远,心思缜密,看清了大元的问题,看清了民间的问题,总结了大元的弊政。
皇族子弟,学问只是一方面,但是治国的才能和眼光才是最重要的。
听着听着,刘三吾,不由得又想起朱元璋那句话。
“熥儿,吾家千里驹也!”
光是听他对大元灭亡的观点,就不是千里驹这么简单。
忽然,刘三吾想到了皇帝对于皇储一事的看法。
看朱允熥的眼光顿时变了。
莫非,皇帝的意思,皇太孙立吴王?
想着他看看前排,一脸沉思的朱允炆,陷入沉思。
一时间连皇帝来了身边,他都没发觉。
听到脚步,刚回身,就见到朱元璋那张笑得见牙不见眼的脸。
“臭小子,想的好,说的好,都说到咱心里去了!”
朱元璋心中想到,作为出身最贫苦的皇帝,他和朱允熥的看法一样。
什么德行,什么礼节,什么礼仪其实都是扯淡。
当一个国家,不能让百姓吃饱,不管百姓的死活,百姓一定会造反。
“你!”朱元璋在刘三吾耳边轻声道,“考考他!”
关注微信公众号【奇迹读物】去回个书号707,
即可阅读【大明锦绣】小说全文
刘三吾点头,但是还没开口,身边人却先出声了。
只见方孝孺站在窗前,对学堂中朱允熥问道。
“吴王殿下方才说,大元大多数的土地,都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这点令人发醒,臣赞同。可是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朝代的土地不都是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吗?土地为何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问得好!”
朱元璋心中暗道,他出身农民,最是关心土地问题。
现在的大明,土地依旧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每个地方的豪强都拥有当地最肥沃的土地,最多的佃户。百姓即便是耕种一年,在非常高的地租压迫之下,也还是吃不饱肚子。
方孝孺说完,静静的看着朱允熥。
他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十分深远,他希望朱允熥能给他一个不同的答案,而不是老生常谈。
朱允熥沉思片刻,开口说道,“学生看来,其实我华夏的问题,一直就是土地问题!”
“嗯?”刘三吾和方孝孺对视一眼,眼中除了深深的震惊之外,全是惊喜。
土地,是一个国家最主要的问题,也是一直以来,历史上最重要的,导致江山覆灭的问题。
这个问题,他们读了多少年史书,才能得出答案。
而现在,吴王居然不假思索说了出来。
“从秦皇一统天下开始,历朝历代都是开国强盛,后来孱弱,为何?”朱允熥开口说道,“因为王朝初期,随着战争人口锐减,土地重新分配,除了有地主之外,国家还有大量的自耕农!”
“但是随着国家承平,土地开始兼并,地方的豪强,达官显贵有了钱,总会囤积土地,土地兼并导致的就是百姓无地可种,再加上太平岁月中人口滋生,地就更不够了。”
“好比一个老汉,家里有二十亩地,可以养活三个儿子,但是到了三个儿子那里,每个人只能分到七亩地,他的儿子们能再养活三个儿子吗?”
“没地种的百姓,只能沦为有钱人的佃户。渐渐的,他们一代代就变成地方大户地主家的佃农,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奴隶。”
“国家一旦有变,天灾人祸或是抵御外敌需要加税的时候,这些佃农就成为隐藏的人口,而那些交不起赋税的百姓,也会把田地低价卖给大户,躲避朝廷的赋税。”
朱允熥一边沉思,一边缓缓说道。
这个时代的农民,没有任何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一场灾荒,或者兵乱,他们就变得一贫如洗。为了活下去,他们只能失去土地。
“人口增长伴随着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的后果,就是整个国家财政的倒退,和社会的动荡!”
朱允熥继续说道,“就像前朝大元,大多数的土地都在官员,地主,寺庙手里,这些人不要交税。朝廷需要的赋税要加在自耕农身上,此消彼长,他们土地越来越多!而百姓越来越穷困,国力也会出现倒退。”
“这是一个怪圈,历朝历代都没能逃出这个怪圈!”
窗外人的都眉头紧张,思索着朱允熥的话。
刘三吾,方孝孺是作为臣子思考,朱允熥的论点新奇,但很有道理。
人口滋生和土地兼并这个问题,历代先贤想了无数种办法,都没想出答案。太平盛世一定会有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的后果就是终结太平盛世。
他们都是经历过乱世的人,对于土地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但是从来没有深刻的想过土地兼并的原因。
现在,土地为何会在少数人手中,朱允熥给出了一个不同的答案。
而窗外的朱元璋则在思考另一个问题。
人多了地就不够种,再加上兼并,百姓才会没有活路。他本身就是这些没活路的百姓中的一员,他不愿意他的江山也走上这条路。
朱允熥说完,发现周围寂静无声,皇子皇孙们没听懂,反正都用崇拜的眼光看着他。几个翰林学士,则是静静沉思,不知在想些什么。
一道目光在自己身上不停的打量,满是狐疑。
朱允熥对对方呲牙笑笑,目光的主人朱允炆别过头去。
忽然,一个声音在外面响起。
“那你和咱说说,如何应对土地兼并?”
“参见陛下!”
“参见皇祖父!”
“不用行礼!”朱元璋制止学堂内众人起身叩拜,对朱允熥说道,“老三,回咱地话?”
朱元璋来了?那刚才那些话是不是都被他听到了?
此时不是想这些的时候,朱允熥知道,如果这个问题回答不好,势必影响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沉思半晌,朱允熥说道,“孙儿听说皇爷爷下旨在清查各省各府各县的人口! 人口滋生土地兼并,但是土地兼并也可从人口上入手!”
“清查各地的人口,把隐藏在地方豪强大户人家中的人口查出来,让这些隐藏着的人口,成为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现在大明如日初升,有着大量的无主田地,与其被地方上侵占,不如交给百姓!”
朱元璋想想,“哪有那么好查,地方上的大户愿意放人?”
他虽然是九五至尊,可是天下并不能依照他的心思行事。他当然想把田地分给百姓,可是地方上那群官儿?不说也罢!
“请皇爷爷恕孙儿妄言!”
“咱爷俩说家常呢,想说啥说啥!”
朱允熥正色道,“我大明现在收的是人口的丁税!”
这些日子朱允熥恶补一番大明的税收来源和构架,和历朝历代一样,每个人生下来,就要给朝廷官府交税,就是丁税。
古代远不像现代电视中那么美好,丁税要交,许多贫苦百姓为了不交,少交,儿子留下,女儿却要淹死。
朱允熥看了看左右继续说道,“如果我们不收丁税,收田税呢?”
“吴王慎言!”
方孝孺不顾朱元璋在身边,大声道。
改革国家的税收制度,本就是得罪人的事,而且朱允熥所说的田税,更是涉及到许多问题。
虽然接触的时间不长,可是方孝孺已经喜欢上这个学生,他不想让这个皇明嫡孙,被人憎恨。
朱元璋也看着朱允熥,正色道,“熥儿,你想好再和爷爷说!”
朱允熥对上他的目光,老人的目光中有鼓舞,也有担忧,有欣喜也有惆怅。他让朱允熥想好再说,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包容。
也有一种担心!他怕孙儿说出来,会招来非议!
“皇爷爷,孙儿是您的嫡孙!”朱允熥朗声说道,“孙儿不会因为害怕别人非议,而畏首畏尾!”
“好!”朱元璋大笑,“你说!”
“孙儿想,如果按地收税,比方说一亩地一贯钱,人有多少地,就交多少税,取消了百姓负担不起的丁税,那么百姓是不是更愿意拥有自己的土地,做自耕农!”
“如果我大明治下人人都要交地税,一万亩土地一万贯钱,那么国力强大的同时,那些想因为不交税,而拼命卖地的人,是不是也会考虑考虑?”
说着,看着再次沉思的众人,朱允熥继续说道,“这只是孙儿的一点浅见。”
沉思过后,朱元璋欣喜的看着孙子。
“一点浅见?你这点浅见满朝文武,没一个人敢说!就凭你这勇气,就是咱的好孙子!”说着,戏谑的笑道,“一点浅见?莫非你还有两点?”
“有!”
众人惊诧之中,只见朱允熥长身玉立。
“打出去!”
“当国家土地不够分配的时候,打出去!”
关注微信公众号【奇迹读物】去回个书号707,
即可阅读【大明锦绣】小说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