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不为五斗米折腰,愤而辞官归隐田园,开田园诗一派之先河,成隐逸诗人之宗。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话说陶渊明归隐田园后,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民,碰上天灾,庄稼颗粒无收,就常常要忍饥挨饿了。
公元426年,陶渊明62岁,这一年天下大旱,庄稼都在地里直接晒干了。陶家早已无米下锅,他已经饿了好多天了,一个月才吃了九顿饭,“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堂堂大诗人竟落魄困顿如此!肚子饿得实在受不住,没办法,只好颤巍巍地拄着拐杖出门去乞讨……他顺着路走,走着走着,来到一户人家门前,想敲门又觉得难为情,不知道怎样开口,主人家看出他的窘迫,邀请他一起喝酒吃饭,还送了他一些粮食,把老人家感动得热泪盈眶,直言死后也一定会报答他们。
陶渊明把这件事记录了下来,拙朴率真,让人读罢,悲不能已:
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图片发自简书App
苏东坡读罢此诗,大呼哀哉:“渊明得一食,至欲以冥谢主人。哀哉!哀哉!此大类丐者口颊也。非独余哀之,举世莫不哀之也。饥寒常在身前,声名常在身后。二者不相待,此士之所以穷也。”
陶渊明写完此诗,第二年就去世了。他固穷守志,乐观率真,正如他自写的挽歌那样“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