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21)《乞食》

文/书山花开

❂原诗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57】

饥饿袭来,赶着我向前,不知道该向何方行走!

走啊走,来到这一人家,敲开了门却不知如何开口。

主人懂得我的来意,岂能让我来去空手。

谈谈笑笑不觉向晚,举起杯来劝我快喝酒。

心情高兴遇到新知己,咏叹之余,写下诗篇一首。

感谢你漂母一样的恩惠,惭愧啊,我不会有韩信那样的成就!

结草?衔环?这恩情如何报答?敬谢你,只有在我身后。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61】

饥饿驱我出门去,不知究竟去哪里。前行来到此村落,敲门却难致词语。

主人理解我心意,慷慨相赠来不虚。畅谈终日话投机,斟酒即饮不客气。

新交好友心欢畅,即席赋诗表情意。感你恩深似漂母,无韩信才我心愧。

牢记胸中如何谢,死后报答君恩惠。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140】

饥饿驱使我向人乞讨,茫茫然不知道走向何方。

脚步不停地来到了这个村落,敲开别人的大门一时又难把话讲。

房主人明白了我的来意,送给我东西不让我空跑一趟。

言谈投机我在他家呆了一天,主人与我碰杯我也就放开了酒量。

交上了新朋我心情无比欢畅,边谈边吟咏我写下了新诗一章。

感激你施给我象漂母一样的恩惠,惭愧的是自己的才略不能与韩信相当。

把你对我的厚谊铭记在心,我只有死后在阴间图谋报偿。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56】

推测本诗约作于青年时期,今暂系于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时渊明二十一岁(详见《年谱》太元十年注)。

因断粮而求贷,似同乞食,故以“乞食”命篇。以渊明的高洁, 取此题名,反映了青年渊明的怨愤。这首诗意思分三层:饥而贷的窘迫状,礼赠而欢饮,解急后的感情波澜。委婉曲折,历历如绘。感激语似重,这是古代君子受人之惠,其报必厚的缘故。不因自尊而伪饰真实感情,正显出渊明的真率。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60】

此诗当是诗人晚年所作。诗中记叙了一次由于饥饿而出门借贷,并得人遗赠、留饮的活动。前四句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内心状态,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复杂的心情;中间六句写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由“谈谐”而“情欣”,由酣饮而赋诗的情景;末四句对主人表示感激之情,写得悲愤而寄慨遥深。这首诗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晚年贫困生活的一个侧面,而且也真实地反映出陶渊明朴拙真率的个性。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p205】

《乞食》诗,是诗人晚所作。记叙了一次向人借贷并得人遗赠、留饮的活动,表现了当时诗人的复杂心情,是比较真实地反映诗人晚年贫困生活的一个侧面。因此,过去许多为这首诗而展开的陶渊明是真行乞还是假行乞的争论似不必要,应该注意的倒是诗人在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愤慨情绪。从诗人生活实际观察,从诗中描写的感情表现分析,诗人向自己的亲朋知已求食、索酒述是正常的,并不能看成是违背了诗人对檀济道馈赠“挥之而去”的性格。诗中所表现的感慨却值得深思,“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包含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无限激愤。“冥报”、“相贻”不正是精卫填海的雄心吗?这绝不是一饭之恩不敢忘报的普通意思。仅仅是表现诗人什么美德。“愧我非韩才”,充分流露诗人政治上不能如愿的愤懑。这里面有大济苍生理想破灭而产生的愤慨,有对宋代晋立的政变所带来的忧愤,和那个贤愚不分、黑白颠倒的时代里正直的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激愤等等。就在这被苏轼称为“大类丐者口颊”而感到“哀战哀哉”的乞食诗里,却滚动着金刚怒目式的悲愤的感情潮水。可见,如果单纯从乞食角度来理解,绝不能说明这首诗的意义。诗人能做到“固穷”,并没有因饥饿的袭击便开始退缩,而是宁肯行乞以全其归隐不仕之节,这确实表现了诗人的抗争精神。至于那些认为陶渊明“乞食”使“万户伤心,亦为之惭尔”的人,正是应该自己“一惭”的,而那些认为“此诗与《责子》等篇,皆无可学”的人更愈见其短见浅识。读的前六句写“行乞”。由于饥饿驱赶离家“行乞”,心中漫无目的地出走。“驱”、“不知”和“拙言辞”,写出一个人身不由主的精神状态和欲言又止的复杂心理活动,非切身体验者是写不出来的。中间四句写与主人相遇甚欢的情景,即由“谈谐”而“情欣”,由酣饮而即席赋诗。后四句写诗人对主人因欣而生感,因感而思谢。不仅写出实情实境,而且诗人寄慨遥深。

【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p84】

这首诗是作着晚年遭灾时所作。诗中写他饿得身不由主地出门去求乞,漫无目的地走着,敲了人家的门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在主人理解他的来意,用酒饭招待他,于是谈笑终日,即席赋诗。他感叹自已不能象韩信在生时建功立业以报答漂母一样地来报答主人。开头四句写得诙谐生动,结尾四句写得悲愤而寓意深刻。

【杨义选注译评《陶渊明》,p36】

乞食,对中国的文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难堪的字眼,但贫困的书生有时也不得不满含惭愧的伸出手去。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中,有“采菊东篱下”的闲适,也有“饥来驱我去”的窘迫。难得的是他那始终如一的坦然,即便是“乞食”,在他笔下,也只是以一种本本色色的面目出现,没有伤感,没有愤激,只有不知如何开口时的愧意,和对主人好心的无比真诚的感激。开头四句,写饥饿时那种茫然的感觉,和乞食时羞愧难言的神情,极为生动真切,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这种情形是很难想象得来的。主人“遗赠”和留饮赋诗的叙写,充溢着人情的淳朴和温暖,虽在乞食中,仍让人感觉到人间世界的一种美好。末尾感谢的话,真诚自然,人情人理:也许,在整个中国文学中,唯有陶渊明才有这样的心态,这样的笔墨,并且借乞食这样独特的行为,写出了淳朴的乡间伦理,其文化气质是与田园诗相通的,或者说,是田园诗的延伸。

【张彦《陶诗今说》,p188】

首先申明:拙者之见,这是诗人陶公六十二岁时,在乞食有助的“主人”家,因得到热心款待而倍加感激,即席咏赋的一首小诗。它是与《有会而作》时间相近的作品;不像友人郭、孙二君所说,这是诗人陶公二十几岁时的作品。不是,决非也!因为不符合逻辑。这首诗有什么感悟和特点呢?一是如此卓越的伟大诗人、文学家和思想家(全世界历史上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陶渊明到了晚年遇上灾荒年份竟然饥馑难耐外出乞食,鸣呼哀哉!二是见出古代君子受人恩典,有恩必报的高尚品性。

【《中国诗苑精华 陶渊明卷》,p221】

此诗大约作于宋文帝元嘉三年(426)。是年,陶渊明家遭年灾,家贫无依,只好去亲友故人家求贷。题云“乞食”,是一种诙谐的说法,盖乞借于人以为食计,非真向人乞食也,观诗中“解余意”、“遗赠”可知。清邱嘉穗评此诗云:“此诗当与杜子美《彭衙行》参看,方知古人一饭之惠亦不肯忘,而况于食君之禄乎?二公爱国忠君之心,皆时时发见于诗歌者,故知其平时必不肯轻受人惠;苟一受之,必知所感,非遮忘其身份而甘为卑谄也,亦足见高人之本心如是其厚耳。彼有自处岸然,受人之爱敬而漠不留情者,吾知其子乡既忘恩,于国必负义矣。”(《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二)可谓深得渊明之诗旨。

【侯爵良等《陶渊明名篇赏析》,p183】

陶渊明晚年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弄到“乞食”的地步。他本来是一位性格乐观的诗人,辞官归隐后曾写过好些表现乡居乐趣的诗,画出了一幅幅美好的乡居图。“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席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这些诗句都是诗人在高兴的时侯写的,那时,他还不太穷,凭自己的辛勤耕耘可以解决生计问题,有“酒”可“酌”,有“蔬”可“摘”。因此,诗中不乏欢趣。现在,诗人老了,体力差了,而且多病,种不好庄稼,碰上荒年就一贫如洗,不得不向人借贷。靠“乞食”过日子的陶渊明,自然会失去欢笑,他再也不去讴歌田园风光,只说自己的贫困,诗的内容和情调大变。人们爱说渊明是“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其实还应说他是“愤怒的诗人”。对于他的“乞食”,苏东坡是同情的,说诗中言辞,“大类丐者口颊也,哀哉!哀哉!非惟余哀之,举世莫不哀之也”(见《东坡题跋·书渊明乞食诗后》》。有的人虽然同情渊明的“乞食”,但又略带几分讥笑,王维便是如此态度,他说:“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居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见清人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卷十八)王维不是渊明的知音,他讥笑渊明晚年受穷是因为当初不见督邮的缘故,似乎是咎由自取,“一惭不忍而终身惭”。王维的说法是可笑的,他对渊明的“骨气”视而不见,自然不会正确评价渊明的人品。

渊明诗贵在真实,所写的都是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他的欢笑、痛苦、愤怒、哀伤都表现在作品里。苏轼赞赏陶渊明的诗,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陶渊明的真诚坦率,心如其口,口如其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乞食》给我们一个最深的印象就是真实,诗人选取这样的题材写诗是不一般的,内容具有特色。诗的头四句写他乞食的原因和心情;中间六句写他乞食时受到主人的热清款待;末四句写乞食后的感激心情。共有三个层次,依时间先后为序。诗中出现的人物不多,一个是诗人自己,另一个是热情的主人。诗的首尾都是写诗人自己的心情,只有中间才是写诗人与主人的活动

题目是“乞食”,从哪里写起呢?从乞食的原因写起。“饥来驱我去”,一语道破,“乞食”是因为“饥”。这样的起笔“开门见山”,没有绕弯,一个“驱”字,说明了“饥”的程度,也说明他是不愿乞食的,无奈“饥”得很厉害,“驱”使着自己不得不“去”乞食。“乞食”并非光彩的事情,陶渊明在“饥来驱我去”的时候内心不安,不知到底应该到谁家去乞食,犹豫不定。“不知竟何之”五个字写出了诗人乞食的真实心理。在择定了去向以后,渊明出门了,“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行行”是重言,有“走了又走”的意思,用以诉说乞食的不易,走了很远的路。他鼓起勇气去叩主人的门,心里不自在,惭愧、胆怯、害羞等等心情都有。这时的心情和窘态只用了“拙言辞”三字来表述。“叩门”是动作,“拙言辞”是窘态,写得很真实,我们似乎看见乞食的陶渊明怎样羞愧地立于主人的门前。开头四句诗写乞食的原因和心理,采用直说的方法,不是以含蓄取胜,而是以真实动人。肚子饿了要去乞食,是真实的;不知去哪家乞食为好,是真实的;乞食者多虑,见到主人后言辞拙笨,这同样是真实的。渊明把这种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感受用精炼的语言直接叙述出来,就成了真实动人的诗。

接下去,渊明把诗笔转到主人身上,把主人慷慨解囊、热情待客的可敬之处具体地写出来了。写主人的慷慨解囊只说了一件事,就是主人在知道渊明的“来意”之后,便给予“遗赠”。写热情待客则说了两件事:长谈、倾杯。写慷慨解囊一笔带过,写热情待客则从两方面叙述,这样安排是恰当的,重在写主人的心灵,他不以财骄人。相反,他是那样的善良,那样地富有同情心,对乞食者“遗赠”,使渊明自己感到没有“虚来”;和主人结为“新知”,致使诗人咏怀赋诗。这样写,写出了一种人情美

乞食而得到“遗赠”之后,诗人的笔从主人的身上又移到自己身上来,侧重写自己表示感激主人恩惠的心情。他把主人比作“漂母”,把自己比作受恩的韩信,这样比喻是恰当的,富有表达能力。韩信对漂母的感激是发自内心的,诗人对主人的感激也是如此。主人有漂母一样的恩惠,诗人却自愧无韩信一样的才能,所以诗人唯恐自己不能象韩信那样厚报。诗人一面在抒发感激之情,一面又在诉说心中的惭愧,这样写,展示了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愧我非韩才”这句话可能还有借题发挥的意思,诗人在发牢骚,说自己的一生不得志,未能象韩信那样去施展自己的才干。结尾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受恩知报,也是一种人情美。

【吴小如等《陶渊明诗文鉴赏辞典》,p78】

《乞食》一诗,是渊明躬耕生涯之一侧面写照,至为真实,亦至为感人。“饥来驱我去,不知竞何之。”渊明归耕之后,备尝农民之艰辛,尤其是饥饿。《有会而作》云:“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饮酒》第十六首云:“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皆可印证。起二句直写出为饥饿所逼迫,不得不去乞食的痛苦情形和惶遽心态,诗人自己也不知该往何处去才是。“竟”之一字,透露出反复的思付,既见得当时农村之凋敝,有粮之家太少,告贷几乎无门;亦见得诗人对于所求之人,终究有所选择。渊明乃固穷之士。萧统《陶渊明传》载江州刺史檀道济“馈以梁肉,(渊明)麾之而去”,就是一好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走啊走啊,不期然地走到了那一处墟里。由此可见,虽然“不知竟何之”,但下意识中,终究还是有其人的。此人当然应是一可求之人。尽管如此,敲开门后,自己还是口讷辞拙,不知所云。乞食,对于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毕竟是难于启齿的呵。“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主人见渊明此时的饥色和窘样,他全明白了,立刻拿出粮食相赠,诗人果然不虚此行。多么好的人呵!诗情至此,由痛苦惶遽转变、提升为欣慰感激。“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主人不仅急人之难,而且善体人情。他殷勤挽留诗人坐下相谈,两人谈得投机,不觉到了黄昏,饭已经做好了,便摆出了酒菜。诗人已经无拘无束了,端起酒杯便开怀畅饮。渊明爱酒。

“倾”之一字,下得痛快,这才是渊明“质性自然”之本色呵。“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诗人为有这位新交而真心欢喜,谈得高兴,于是赋诗相赠。从“新知”二字,可见主人与诗人尚是新交,但诗人心知其人亦是一雅士,所以才“行行至斯里。”下面四句,正面表达感激之情,是全诗的主要意旨。“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絮),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后来韩信在刘邦部下立大功,封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诗人借用此一典故,对主人说,感激您深似漂母的恩惠,惭愧的是我无韩信之才能,难以报答于您。“衔知何谢,冥报以相贻。”您的恩惠我永远珍藏在心里,今生不知如何能够答谢,只有死后我在冥冥之中,再来报答于您。中国古代有“冥报”的说法,如“结草衔环”的故事便是。“冥报”之语,表达的是至深至高的感激之忱。“冥报”之是否可能,虽可不论,但此种感激之忱,则至为珍贵。

此诗的启示意义,超越了乞食一事。全幅诗篇语言平淡无华,却蕴发着人性美丽的光辉。主人急人之难,诗人感恩图报,皆至性真情,自然呈露,光彩照人。这是两种高尚人格的对面与相照。急人之难,施恩不图报;受恩必报,饮水不忘挖井人—这是中国民族精神中的传统美德。诗中映现的两种人格,深受传统美德的煦育,亦是传统美德的体现

【辑评】(金融鼎编注《陶渊明注新修》,p228)

苏轼《东坡题跋》卷二:渊明得一食,至欲以冥谢主人,此大类丐者口颊也,哀哉哀哉!非独余哀之,举世莫不哀之也。饥寒常在生前,声名常在身后,二者不相持,此士之所以穷也。张潮等同阅《曹陶谢三家诗·陶集》卷二:初为饥驱而出,心中漫无所适,及叩门,觉为谋食而来,故拙于言辞,且不屑有所请,在主人解意授食,至饮酒赋诗,忽露本色,云“冥报以相贻”,即是拙言辞处。

温汝能纂集《陶诗汇评》卷二:此诗非设言也。因饥求食,是贫士所有之事,特渊明胸怀,视之旷如,固不必讳言之耳。起二句谐甚、趣甚,以下求食得食,因饮而欣,因欣而生感,因感而思谢,俱是实情实景。盖渊明耻事二姓,自甘穷饿,不乞求权贵,而乞于田野,所谓富贵利达,不足以动其中也。渊明之乞,其诸异乎人之乞欤!

张荫嘉《古诗赏析》卷十三:此向人借贷、感人遗赠留饮而作。题云《乞食》,盖乞借于人以为食计,非真乞人食也,观诗中解意遗赠可见。解者误会,唐突多矣。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20)《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884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75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369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799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91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096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59评论 3 41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17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60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73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14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09评论 4 33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5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8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23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41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28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